日軍在諾門罕戰役中是怎樣慘敗的?(組圖)


諾門罕戰役中行進的日軍。(網絡圖片)

諾門罕戰役,或稱哈拉哈河戰役,又叫諾門坎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及蘇聯在中國東北地區與蒙古的交界處發生的一場戰役。

戰事於1939年在當時的滿洲與蒙古的邊界諾門罕發生。日、俄雙方的軍隊分別代表「偽滿洲國」及「蒙古國」交戰(以蘇聯朱可夫元帥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喬巴山元帥為領導的蘇蒙聯軍),但日、俄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戰事以日本關東軍大敗結束。日、俄雙方此後在二次大戰中一直維持和平狀態,直至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後,蘇聯在8月8日向日本宣戰並攻擊偽滿洲國的八月風暴行動為止。

騎兵對坦克 日本關東軍慘敗

1939年8月中,歐洲形勢急劇變化。蘇、日兩方亦在八月底後加緊外交談判。蘇軍雖然在遠東取得戰役的勝利,但無意擴大戰果。雙方於9月16日停火,事件最後以日本退讓,承認現存邊界結束衝突。1940年6月9日,蘇、日兩方正式締結協議。

諾門罕之戰,歷時135天。雙方投入戰場兵員20餘萬人,大炮500餘門,飛機900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死亡6萬餘人。


諾門罕戰役中行進的日軍。(網絡圖片)

諾門罕戰役,起因於侵華日軍和外蒙軍為諾門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這塊呈三角形地區的歸屬問題,最後引起戰役。日軍的騎兵遭遇蘇聯的坦克機動部隊,戰役結果以日本關東軍的慘敗而告終。

蘇聯獲得日方情報 矛頭轉向德軍

諾門罕戰役中,朱可夫指揮裝甲部隊以機動戰首獲大捷,獲得了「蘇聯英雄」稱號的嘉獎。蘇聯政府得到包括間諜理查德・左爾格的情報得知日方的南進,因此應該不會即時對西伯利亞發動另一次攻勢。蘇軍於是被調往歐洲;在1941年12月,朱可夫再指揮西伯利亞部隊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成功發動反攻擊敗德軍。

戰後,第6軍的軍醫部公布了日軍的陣亡人數為7696人,負傷人數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數為1021人,出動兵力總數為58925人。有一種說法是:這個數其中是有一些疑問的,負傷的人數與陣亡的人數太接近了,如果將陣亡人數加上失蹤人數,兩者幾乎相等,而且陣亡失蹤人數比負傷的人數還多。有人因此質疑日軍數據的準確性。

但是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負傷人數比死亡人數大得多、且大致為3:1的情況只適用於擊潰戰,而對於殲滅戰而言這一規律並不成立。殲滅戰一般是死亡人數與負傷人數接近或死亡人數大於負傷人數,諾門坎戰役蘇軍對處於弱勢的日軍顯然是一定程度的殲滅戰,所以日軍第6軍軍醫部的數據非常合理,符合實際情況。而日軍出動的58000餘人中,實際參戰的只有以23師團為核心的25000餘人,其餘的部隊都是戰爭末期的8月29日以後才調來的,這些部隊實際並未怎麼打過仗。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