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盛為崛起中國戳了個小洞(图)
法拉盛7萬餘人口,有7成以上是亞裔移民,亞裔移民中則有98%來自中國。(圖;Yanping Soong/維基百科)
【看中国2018年8月16日讯】一個人無論識不識紐約,反正這座巍巍大城的形象就是這麼鮮明。從華爾街的高樓大廈,到中央公園綠草如蔭的小徑,無處不顯露它充滿活力的脈動、豐沛的歷史軌跡和嬉皮文化,兼及全球娛樂、時尚、媒體、金融中心,還有一尊「享譽全球」的自由女神經典地標。
事實上這些精神的、外在的、可見的、內顯的紐約風華,多是由紐約五大區中的一隅曼哈頓發散出來,但對不少亞裔移民來說,他們觀看紐約的視角未必都是聚焦曼哈頓,比方說皇后區東北岸的法拉盛(Flushing),某種程度或許還更具吸引力。
30年前,紐約唐人街快速發展期間,部分非「傳統唐人街系統」的中國移民,漸次轉往法拉盛另圖發展,進而擠壓了原本想遠離唐人街生活的日裔移民,且很快就取而代之。華人漸次成為法拉盛群聚的主體,而法拉盛也成了唐人街之外,另一個滿溢華人的社區。
911事件發生,加促原本曼哈頓上華人的東移,今天它的規模早已超越原有唐人街,華裔人數也僅次於布魯克林區華埠。沿街中文化看板、招牌,華人律師廣告、移民公司林立,吃的、穿的、用的,無不以中文標示,這是法拉盛最顯著的特徵,而此地「中文看板」又不只是如唐人街般愈來愈傾向「觀光化」的作用,相反的,則是標誌著此地獨具一格的華人圈生活方式。
2008年北京申奧成功,國家民族自信飛漲,部份人民財富跟著黨國共生迅速膨脹,爾後又帶動一股美國移民潮,因前人在法拉盛打下的基礎,中國移民紛紛以法拉盛作為進駐紐約的第一站,大搞房地產、開商店、辦移民,其組成又比傳統唐人街多是「老廣東」成分益發多元。一家貨運公司標榜「我們會說普通話、粵語、上海話、福州話」,反映了此地的五湖四海。
當地除了執行美國律法,常有漆著「NYPD」字樣的警車巡邏外,人來人往間的食衣住行育樂,卻全以道地中國化為之。這讓初來乍到的中國人倍感親切,尤其省略了非常多生活上的不確定感,他們甚至可以祖國同一套邏輯悠然度日,完全不必理會個人在地化的需求,亦或無需費心融入他鄉異域的遊戲規則,他們就是法拉盛式生活的代表。直到今天,法拉盛7萬餘人口,有7成以上是亞裔移民,亞裔移民中則有98%來自中國。
就聯合國統計,中國的海外累計移民人數,到2015年已突破1000萬人,當中尤其是以美國為目的地。也正是這個數字讓中國政府三年前開始祭出外匯管制策略,在「錢」無法順利外流下,錢走不了,人自然也無能移動,移民風潮才得以趨緩,否則法拉盛今天的中國人人數將更為可觀。
「為什麼中國人有錢就想移民?」這個問題中國人將近問了自己30年。從改革開放到今天中國崛起,有錢就想辦法移居美國,或是到了美國,無論是求學還是工作,能留下就萬萬不想走,這一想法未曾稍減,於是也才造就新興中國移民社區法拉盛。只不過,中國人的家國觀念甚強,對既有風俗習慣和傳統相當執著,多數人是「人在曹營心在漢」,這也說明了他們沒有被法拉盛化,而是法拉盛終究被他們給「中國化」了。
中國人有錢就想住到國外,彼此心照不宣的是「豬肥了怕挨宰」的隱憂,又或者有「曲線融資」的操作策略(取得綠卡,成為外商,回國做生意換得減稅),另外,稍微爬梳中國海外移民攻略等等文章,不難發現有為數不少的中國父母,更是為了他們的下一代而做移民打算,包括為了自己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和不可知的未來,無不寄希望於美國。
《紐約時報》9日曾刊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萊夫(L.RAFAEL REIF)撰寫的一篇評論,文章中他強調,阻止智財權竊取和不公平貿易行為,並不能讓美國回到創新領導地位,若美國未能謹慎應對中國的挑戰,「那麼在個人通信、商業、健康及安全等領域,不出10年,中國很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國家,以及最先進科技產品的來源。」相信沒有人會全然否定萊夫的判斷和預言,問題在於,就算中國真的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科技國家,它就能讓自己人民不再對法拉盛趨之若鶩?又或者反轉讓美國人都想移居上海、北京?
另一角度看,中國各地已有為數不少標榜小巴黎、小法國、小歐洲的景點特區,但它們能如法拉盛般,把整個異地風貌全數挪移搬遷到自己的國境之內?有幾條石磚步道、幾間露天咖啡館就能稱作小巴黎?法拉盛甚至連個「唐人街」都不必冠套,就簡直比唐人街還要唐人街。
法拉盛愈是中國化,愈是映照強大中國內在的匱乏,它讓自己的人民情感上愛祖國愛得要命,理智上又以為只有離開它才能獲得快樂和自由,部分中國夢還得在美國土地上才能遂行,對一個聲稱將在2025年成為最大全球經濟體的強國而言,法拉盛無疑是在那巨大的球體上輕輕地戳了一個小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