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民族的姓氏密碼(圖)
古時候的日本只有貴族才有由天皇賜給的姓。(圖片來源:看中國)
【看中国2018年7月20日訊】各民族都按血緣和家族分為若干個不同的姓氏。中國漢族的姓氏都用漢字表示,單個漢字的佔絕大多數,這種形式的姓氏被稱作「漢姓」。東亞一帶受中國儒教文明影響的國家使用這種漢姓方式姓氏的還有幾個國家,像朝鮮、越南等。但基本上其傳統文化各方面都可以從中國文化中找到根源的日本文化中卻沒有漢姓的痕跡。雖然日本人的姓氏也用漢字表示,但除了很少幾個中國也有的單姓,如「林」、「谷」、「張」、「秦」之外,多達三十萬的日本姓氏卻幾乎找不到漢姓。根據學者們的研究,「秦」不但是「漢姓」,還可以明確肯定屬於「渡來姓」,也就是橫渡了大洋到日本島上去了的那些人帶來的姓。
日本人的姓氏
古時候的日本只有貴族才有由天皇賜給的姓,這種姓在日本叫「本姓」,有點像中國的「姓」的意思。那時候有所謂四大姓一說,即籐原、源、平、橘這四個。其實姓橘的並不多,之所以也位居四大姓之列純粹是由於當時的日本文化喜歡什麼都湊一個「四」,這就很好解釋為什麼天皇沒有姓氏的理由了:姓氏是地位高的人賜給地位低的人,有地位的人賜給沒地位的人。而比天皇地位還要高的人不存在,所以沒人能夠賜給天皇姓氏,這樣天皇沒有姓氏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那麼像「籐原」,「德川」這種看起來有點怪怪的的多個漢字組合又是怎麼來的的呢?其實和「籐原」不一樣,「德川」不是姓氏,而是「字」。在中華文明中人名原來是由三部分組成,即姓、名和字。比如諸葛亮復興「諸葛」,單名「亮」,字「孔明」。現在中國人姓名中的字已經沒有了。「名」和「字」組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新的名詞叫「名字」,但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還是有「字」的,像大家都知道的孫中山就姓「孫」,名「文」,字「逸仙」。
德川家康的全名是「德川次郎三郎源朝臣家康」,其中「德川」是「字」,「次郎三郎」是「通稱」,「源」才是「本姓」,而「朝臣」是「家格」,有點像中國的「氏」,意思是他們家祖先做過「朝臣」,最後的「家康」才是真正的「名諱」,日語中叫「諱」。所以本來應該是「源家康」或者是「源朝臣家康」的,但後來由於「德川」從字變成了姓,故被稱為了「德川家康」。
日本命名文化中欠缺輩份的概念
我們在不少場合能從中國人的名字中看出輩分關係。同輩人用同樣的漢字表示輩分,長輩和晚輩名字相像的很少見。但日本沒有這個講究,經常可以看到父子名字相彷的例子,比如甲級戰犯東條英機的父親的名字就叫東條英教。筆者有一位同事在家是長子,名字卻叫「三郎」。筆者問其理由,回答是:「家裡幾代單傳,所以爺爺是一郎,父親是次郎,我是三郎,弟弟是四郎」,名字成了一家人統計男丁的工具了。日本人對於名字的馬虎甚至到了這種地步。
因為日本人沒有這種輩分上的顧忌,所以在要表明自己的家系時就採用這種用父輩或祖上的字來說明的方法,久而久之,原本是祖上的字也就成為了後代姓名似的東西。但這個還會變,像南北朝時代的武將新田義貞和脅屋義助是親兄弟,怎麼會有不同的姓?其實兩兄弟都姓源,但哥哥開發了一片叫「新田莊」的領地,而弟弟在這片封地裡弄了一塊叫「脅屋町」的地,於是兄弟倆就姓了不一樣的姓。
貴族和庶民的姓氏以及平民的「苗字」
姓氏都只有貴族才有,庶民沒有。但庶民也不是沒有姓氏,一般就是在附屬的豪強姓氏後面加一個「部」字,成為「XX部」的形式,表示這是XX的部曲。現在有時還能看到這種部曲姓氏的殘餘,比如曾經有一個棒球選手就姓「伊良部」,一看就知道其先祖應該是伊良氏的部曲。後來因為部曲制的廢除和主家的流動,「XX部」的叫法也就沒有堅持下去,反而庶民可以自由地為自己的家族選擇一個稱呼符號。
但是嚴格地說,這種稱呼呼號不是「姓」,因為不是天皇賜給的;也不是「氏」,因為和姓無闕。為了和姓氏區別開來。日本人把這種平民的稱呼呼號叫「苗字」,到後來又成了「名字」,在現在的日語中,名字、苗字、姓、氏已經成了一個意思。一直有一種說法是江戶時代平民沒有姓氏,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準確。就「姓氏」在日語中本來的意義而言,平民確實沒有姓氏,但從「苗字」在現代日本社會的使用情況來說,江戶時代已經有不少平民在使用了。但是這種被使用的苗字並不被官方承認,在官方文書中看不到,而在寺院等的古文書中卻能夠經常看到。有些古老商號的存在也是一個證明。所以「在明治以前平民沒有姓氏」這句話不太準確,當然也確實有人沒有苗字,但那一般都是因為一些原因把苗字給弄丟了不願意再使用而已。
那麼這些平民的「苗字」到底是些什麼呢?就是現在最常見的,也是讓中國人覺得最怪的帶有特別明顯的方位或者居家特徵的那些日本姓氏,比如「田中」、「下村」、「井上」、「豬間」、「犬養」什麼的。怎麼會這樣呢?平民的苗字只是用來區別一下,並沒有什麼別的意義。當時一般日本平民的名字非常簡單,就是一郎次郎三郎四郎順著往下排,家家都有。
到底這個「一郎」指的是誰?這是經常遇到的問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養了狗的那家的一郎」或者「水井上邊那家的一郎」。時間長了,「犬養」、「井上」就成了那戶人家的標示符了。在現在的日本還能看到上了年紀的人用「XX的YY」這種方法來稱呼人。比如「安倍的晉三」,就表示了這種稱呼方法的由來。
這種「苗字」在明治以前就早已普及,這就能夠解釋為什麼除了沖繩之外,日本的姓氏有很明顯的地區集中現象。如果真是到了明治以後才容許平民擁有姓,然後人們一擁而上,慌慌張張地胡亂找一個的話,這些常用的特徵是不應該發生地區集中現象的。
明治維新以後的1870年,明治政府頒布了「平民苗字許可證」,認可了平民擁有苗字的法律意義,1875年又頒布了「平民苗字必稱令」,在規定所有人必須擁有苗字的同時廢除了明治以前的「本姓」,只用苗字。在重新登記時,對自己原來的苗字不滿意的人可以另選一個中意的苗字,因此現在在日本光靠姓氏是不能判斷其先祖到底是貴族還是平民的。
還有一家在中國也很有名的啤酒公司叫「三得利」,英文商號是Suntory,看起來很洋氣,其實這個名字的來由還是老闊的姓氏。老闡叫鳥井信治郎,「鳥井」的日語發音是TORII,按日本人的習慣應該稱鳥井桑--TORIISAN,但按照英美的習慣「桑」字要放在前面,Mr.Torii才對。所以就成了SanTorii,最後就成了SUN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