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蘇聯八月政變為例看中國政變需要哪些條件

【看中國2018年7月17日訊】葉利欽領導人民改變了蘇聯1991年8月19日政變的歷史進程

政變看似很偶然,其實並非如此,政變的發生,需要具備很多條件。下面就以蘇聯1991年8月19日發生的政變為例,看看政變的發生到底需要具備一些什麼條件。八一九政變影響巨大,不僅導致了蘇共的解散,也導致了蘇聯的解體,而蘇聯解體又是二十世紀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執政者需要犯很大的錯誤,給政變者提供藉口。戈爾巴喬夫打算與各加盟共和國簽署新盟約,以鞏固蘇聯這個聯合體。但是在保守派看來,新盟約只會促使蘇聯解體。於是,當保守派通過監聽,得知戈爾巴喬夫要簽署新盟約時,就開始策劃政變。保守派對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和公開化的改革不滿,就想以政變手段把戈爾巴喬夫趕下臺。

政變者需要掌管強力部門,如內務部隊和軍隊等。發動八一九政變的保守派,既有克格勃和內務部的負責人,又有軍事部門的負責人,這幾個部門都是強力部門。沒有強力部門的參與,政變就不可能會成功。有意思的是,這幾個強力部門的負責人,都是戈爾巴喬夫向保守派妥協,剛換上去的。可以說,也正是戈爾巴喬夫的這次妥協,才給了保守派發動政變的資本。

政變者需要結成聯盟,否則,政變發生後就很難收拾局面。政變者需要與其他政治人物結成聯盟,否則,即便政變成功,也很難掌控局勢。八一九政變由克格勃主導,同時也拉攏了副總統、總理等,所以政變發生後,副總統和總理就被推到了前臺,由他們代表政變者發號施令。如果克格勃這種強力部門直接從後臺走到前臺發號施令,恐怕就很難被接受。

政變者需要得到各階層的支持,否則,政變只能取得短暫成功,不能持久保持。八一九政變也只能算是取得了短暫勝利,政變者成功扣押了戈爾巴喬夫,並成立了緊急狀態委員會接管了權力,但是,政變者遭到了很多政治人物的譴責,也遭到了莫斯科市民的抵制。政變者要對付的另一個關鍵人物葉利欽,就是因為得到了民眾的支持而僥倖逃脫。最後,葉利欽還利用民眾的支持,反戈一擊,擊敗了政變。

政變者需要長時間籌劃,短時間內不太可能策劃出一場成功的政變。八一九政變策劃了一兩個月,時間並不算太短,結果也出現了很大的紕漏,比如沒有在第一時間將葉利欽扣押。當政變發生時,葉利欽在莫斯科的郊區別墅裡,並受到克格勃的監視。結果政變者犯了一個致命錯誤,沒有把葉利欽扣押起來,竟然讓葉利欽返回了莫斯科的老巢——俄羅斯議會大廈。

政變者需要做好保密工作,如果政變計畫被泄密,就可能功虧一簣。八一九政變由克格勃主導,召開的數次會議也都是在克格勃總部秘密進行的,保密工作做得不錯。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在黨政軍高層有不少親民主派的人物,有人就把政變的消息提前告知了葉利欽,從而讓葉利欽有所準備、從容面對,沒有驚慌失措或措手不及。

政變者需要凝聚力和執行力,如果政變者不能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政變也肯定會失敗。八一九政變發生後,在最關鍵的時候,特種部隊遇到了一點挫折(進攻俄羅斯議會大廈受阻),就不願意再執行命令,去逮捕葉利欽。結果就引起了連鎖反應,動搖了本來就不堅定的國防部長,圍攻俄羅斯議會大廈的軍隊一撤,政變也就宣告失敗了。

在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中,發生了多次的政變,有的政變起了正面的作用,促使了民主化的發生;也有的政變起了負面作用,企圖阻止民主化的進程。蘇聯的八月政變,即八一九政變,策劃者的本意是想阻止民主化,結果適得其反,反而加速了民主化。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勇平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