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學意識到自己是制度的得利者(圖)
上了大學意識到自己是制度的得利者(圖:美國之音中文網on Twitter)
【看中國2018年6月10日訊】又是一年高考時。在900多萬考生迎來人生挑戰的同時,關於高考制度的討論也再度展開。
「高考雖不完美,但沒有高考教育腐敗會更嚴重」「是窮人家孩子上升的通道」「分數至上的優點在於公平」…… 高考究竟給學生帶來了什麼?它有哪些公平和不公平?
2011年的這個時候,北京海淀區一所重點中學的男生晨晨剛剛走出高考考場。7年後的今天,已經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的他想和我們談談他對自己教育經歷的感悟。以下是美國之音對晨晨口述的整理。
「覺得自己非常努力了,直到上了大學」
我1992年出生在東北黑龍江,三歲的時候隨父母來到北京。小學在東城區就讀,初中時搬家到海淀,進入了一所區級重點中學。
我一直覺得自己屬於天賦一般但很努力的那種類型。我媽媽不工作,對我要求嚴,放學必須按時回家。初中時候班裡很多男生喜歡打遊戲,也有偷偷去網吧「通宵」的,但我沒有去過。
我小學就開始上課外班,上奧數和英語,週六基本沒有休息。小時候週日有時候要學畫畫和游泳,一直到初二開始週日開始補物理和化學。寒暑假也至少有一段時間要拿出來補課。
我們初中一個年級有600多人,我一直排在前30名左右。中考前我就和學校簽約留校了。我一直覺得自己屬於成績挺好的,也挺努力的。高中以後除了週末打打籃球,基本就是過著「從家到學校再回家」這種生活。
後來玩兒「校內」(註:成立於2005年的一個中國社交網路,用戶以學生為主,後來更名為人人網。)和微博的時候,才發現好多人討厭北京的學生。一到高考時候,網上都是罵北京人的,他們覺得北京分數線低,上大學容易。
我記得非常清楚,當時我們班主任說:「咱們不要受這些言論的影響,北京孩子的素質比外地高。」有時候老家的親戚也會說北京孩子上學很輕鬆,什麼「400多分就能上北大」,我就在心裏默默用老師的話「懟」回去。
那時候我沒覺得自己佔了什麼戶口的便宜,我覺得北京競爭也很激烈,覺得自己非常努力了,直到上了大學才明白自己的幼稚。
「面對外地同學的諷刺,我無法反駁」
2011年我參加高考,理科,750分滿分我考了616分,在班裡算不錯,考進了北航,也是我的第一志願。
同宿舍有個湖南人,他考了659。我說我是北京人,他就問我考了多少分,然後他說:「你們北京人啊。」
「你們北京人」這句話我後來在大學裡經常聽到,視情況而定,一般後面跟著「有錢」「家裡有關係」「都不學習」「好找工作」等等。
開學以後我認識了同院的一個山東的朋友,他給我講了他上學的經歷,讓我第一次意識到我是制度的得益者。
這個朋友來自山東的一所省重點,家境中等,父母都是公務員,工資不高但穩定。他說自己從初中到高中「大考」從來沒出過年級前五。
他從初三開始住校,每天早上5點半起來跑操,然後洗漱、吃飯,7點開始自習、上課,到晚上10點半回宿舍。週日上午可以回半天家,下午就要回學校自習。
我高三都沒有這麼累過,而這樣的生活他過了四年。
他數學特別好,高二時候參加數學競賽想爭取保送,他拿了數學奧賽二等獎,但只有一等獎可以保送。
他英語不行,經常來「抱我的大腿」。我想起來我小學開始學校就有英語外教,高中就在一些大學校園裡找小販買盜版的《經濟學人》學英語,而他上大學以前只在電視上見過外國人。
所以我的「素質」比他強嗎?我高中玩了兩年「模聯」(註:模擬聯合國,一種學術性質的公民教育活動,青年人扮演外交官,模擬聯合國的議程舉行會議),每個暑假基本都會出去旅遊一次,出國參加了兩次夏令營,高三最辛苦的時候也沒有斷了課外書,也談了戀愛,高考前半個月還在看雜誌和電視,這算不算「素質好」?
即便算,這也是家境和戶口給我的,與我個人與生俱來的「素質」無關。
我就問自己,如果我父母沒有來北京,我能像他一樣考到北京來嗎?我覺得我考不來。
從此以後,面對外地同學的諷刺,玩笑也好,真的敵意也好,我都覺得無法反駁。
到了找工作的時候,我就眼看著很多又聰明又努力的外地同學因為戶口原因回了老家,而我只是因為「命好」,有這一紙戶口,我家在北京還有房子,這就是大部分外地同學一輩子都不一定有的。
都說高考是最公平的制度,這話不能說錯,但我覺得不能無視它裡面不公平的地方。我覺得最讓人難過的在於,這個制度一方面用極高的分數線把一部分學生困在教室寫卷子,同時給另一些孩子資源和空間發展自己的興趣,一方面又對第一群孩子說,「你們素質不行」,「你們配不上更好的機會」,甚至讓我這種得利者都認為,自己得利是理所應當的。
這是我覺得高考不公平的地方。
(晨晨大學畢業後曾在中國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之一就職,目前供職於北京中關村一家初創科技公司)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