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事件內部刺激反應大 中南海或現分岐(圖)
習近平李克強繼續五年無間合作,但在中興事件觸發的科技創新問題上表態有所不同。(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6月3日訊】(看中國記者林中宇綜合報導)中興通訊遭美國制裁事件,暴露出中國科技業核心技術短板,近期中國朝野辯論持續。不過,從北京高層表態看,似乎出現分岐。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開幕會上再就關鍵核心技術自主表態,連說三個「逼人」。
習稱,「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要「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盡早取得突破,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在中興事件發生以來,習近平已經6次表態加快核心技術突破,顯然因為大受刺激。此前5次包括他在4月21日的全國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4月23日的中共政治局會議上,在4月26日三峽考察期間,5月2日視察北京大學時,以及在5月16日視察負責中國軍事科研的軍事科學院時。
不過,作為中國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對如火如荼的「科技大躍進」趕超戰略似乎並不看好並首次開腔潑冷水。
5月29日,在中共兩院院士大會上,李克強向中國科學界精英發表講話,他說,「不能總想抄捷徑」「基礎研究屬於發明創造,行政規劃不出來,要尊重科學規律,不能總想抄捷徑」。
他強調,「應用研究要推動創新融通發展,依托‘網際網路+’和‘雙創’,促進大中小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和創客協同合作,推動研發國際合作,催生更多符合市場需要的創新成果,加快轉化為生產力」,「要深化科研領域‘放管服’改革,培育創新生態」。
李克強這一表態與習近平之前的多次表態明顯不同。
因中興違反禁令,將美國含有本國零部件的產品賣到受到聯合國制裁的伊朗,美國商務部4月向深圳的中國高科技企業中興開出了長達7年出口禁令。中興將不能採用任何來自美國的零件和技術來生產產品。核心元器件依賴美國的中興,受到直接衝擊,事件並震動中南海。高層多次表態,顯然受此觸動。
在中興事件爆發之初,官媒《人民日報》已在4月17日曾發表文章,稱中共「將不計成本地加大晶元投資」。已有消息說,中共本來就已大幅投入的相關科研基金更加受到重視。
有媒體消息稱,中國將對2014年成立的一個專項基金增資5000億元,從而成立一項總投資達1萬億元的新基金,專注於支持中國本土晶元生產技術。在中國民間,一些企業大佬也紛紛表示,要「跨界」進入晶元產業。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加快上馬集成電路基金。
以中國經濟學家吳敬璉為代表的一些學者則對此發出警告,吳在清華大學的一個小范圍的學術會議上曾表示,「不惜一切代價發展晶元產業的口號很危險」。
吳敬璉分析說,「對於我們一個中國人來說,主要的問題是這個爭論能不能促進我們自己的改革開放政策落實,從網上的反映看似乎有一種危險,這種危險就是由於這個爭論使得這種國家主義更加取得了優勢,就是用更大的行政力量去支持我們的有關產業。」
吳敬璉還說,他曾在信息諮詢機構裡面工作過,這個晶元問題政府非常重視的,問題似乎並不在於給錢沒有給錢,3年前建立的半導體晶元基金規模是4000億,像清華大學紫光一個收購動作也是想在晶元發展上建立豐功偉績的,但是效果並不好。
在業界看來,大陸半導體業至今仍處於「草創」階段,與世界頂尖技術仍有差距。其中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成立至今已將近20年,但與台積電技術的差距卻絲毫沒有縮短。業界估計,至少落後5年以上。
《多維》刊文表示,中國一直在支持「中國芯」的研發項目,遺憾的是最終讓這個「親生兒子」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北京大學千人計畫講座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謝寧在接受《財經》雜誌的專訪時說,到美國留學和就業的中國人也很有創造力,所以不是中國人沒創造力,而是文化環境壓抑了創造力。
著名旅加中國問題評論人士文昭在自媒體中談到,技術創新它本質上仍然是一種革命,它需要革命性的頭腦、革命性的思維,如果這個社會的文化氛圍和教育制度在系統性的消滅革命性思維,這種思維在一切人文領域都不能得到體現,在政治上也不能得到體現,你憑什麼覺得在科技上他就能得到體現呢?
北京經濟學教授胡星斗則對美國之音表示,晶元不但涉及到中國的發展模式和創新體制。還因為國家沒有信仰,只崇尚權力和金錢,沒有契約精神和誠信概念。在假大空盛行的環境下,在一個盛行自我吹噓、同時人們說話都膽顫心驚的地方,要形成創新精神、要能夠在晶元方面自主創新,並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