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興衰記──凱撒大帝(組圖)
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弗朗切斯卡所繪《凱撒渡過盧比孔河》,呈現了凱撒從吹金號的神奇人物那裡領受神諭、渡河前進羅馬的故事。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貝特美術館收藏。(公有領域)
羅馬帝國自公元前27年羅馬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算起,至1453年東羅馬帝國國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為止,歷經近1,500年。
羅馬帝國全盛時版圖跨歐亞非三大洲,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當時世界上只有東方的大漢王朝可以與之匹敵。
史學上,把羅馬帝國分為前期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後期帝國(公元395年~1453年),這是以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帝國而劃分的。另有根據帝國興衰,把前期帝國再分出一個中期帝國(公元193年~395年)。
習慣上,羅馬帝國特指分裂前統一的羅馬帝國與分裂後的西羅馬帝國。因此,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廢,被作為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覆滅的標誌。
羅馬帝國與羅馬共和國
說起羅馬帝國,首先要明確幾個概念。
「羅馬帝國」是個基於統治體制的史學概念,國家的名稱並未改變。屋大維(奧古斯都)創立羅馬帝國的時候,雖未有帝國的概念,但「帝制」卻是這個時期形成的。
羅馬帝國的前身是「羅馬共和國」,兩者都有一個共同的正式名稱「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拉丁語: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縮寫為SPQR。因此可以說,屋大維(奧古斯都)創立的羅馬帝國,實際就是共和名義的君主制國家。
古羅馬文明與古羅馬帝國
「古羅馬文明」指的是公元前9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包括傳說中公元前754年羅穆盧斯在臺伯河畔建羅馬城,開創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王政時代結束,羅馬共和國誕生,以及羅馬帝國時期。
「古羅馬帝國」主要指帝國分裂前的羅馬帝國及分裂後的西羅馬帝國。區分於後期的「東羅馬帝國」(史學家所稱「拜佔庭帝國」)及中世紀法蘭西人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
第一部分:帝國興起
一、羅馬城的建立與王政時期
關於羅馬國家的建立有個很出名的傳說——由母狼養大的一對雙胞胎兄弟羅慕路斯與雷穆斯是羅馬城的奠基者。只是因兩人在選擇城址上發生分歧導致爭鬥,後來羅慕路斯殺死雷穆斯,在臺伯河畔建起羅馬城。
傳說這兩兄弟的母親是當年特洛伊戰爭的倖存者、愛神維納斯的兒子埃涅阿斯的後代,而父親則是戰神瑪爾斯。這也印證了古羅馬文明的重要部分傳承自古希臘文明。
羅慕路斯是古羅馬的第一位國王,他創立保民官制和羅馬會議。羅馬會議中的氏族代表投票制就是現代選舉團制度的原型。
二、羅馬共和國與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
羅慕路斯建立的王政時代於公元前509年結束,羅馬人趕走暴虐無度的塔克文王,「會議」從貴族中選舉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權力,從此建立起由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
羅馬共和國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之後隨著不斷的戰爭、吞併、征服和外交,逐漸擴張發展成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甚至把地中海變成內海的大國。
公元前82年,貴族派支持的執政官蘇拉帶領軍隊開進羅馬城,趕走政敵,掌控了羅馬,並迫使元老院宣布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羅馬歷史上首個獨裁官先例。繼蘇拉之後擁有終身獨裁官頭銜的羅馬執政官就是大名鼎鼎的尤利烏斯・凱撒。
公元前60年,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拉丁文Gaius Julius Caesar)被選舉為羅馬共和國的最高長官——執政官。為了與反對他的勢力對抗,凱撒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盟,共掌大權,史稱「前三頭聯盟」。
其後,由於凱撒在高盧戰爭(今法國)中取得巨大聲望,令同盟者龐培深感威脅,加上另一個同盟者克拉蘇在東征帕提亞時戰敗身亡,致使三頭政治不穩。元老院趁機拉攏龐培,試圖分解三頭聯盟的權威,重新奪回國家掌控權。
公元前49年,元老院向出征在外的凱撒發出招還令,並威脅如果不尊命,便宣布凱撒為國敵。根據當時的羅馬法律,任何指揮官皆不可帶軍隊渡過盧比孔河,否則便視為背叛羅馬。
凱撒帶領軍隊來到盧比孔河畔,思索了半日之後,講出一句名言:「渡河之後,將是人世間的悲劇;不渡河,則是我自身的毀滅。」接著,凱撒帶軍隊渡河並挺進羅馬。得到消息的龐培及反對凱撒的元老院議員震驚之下逃離義大利半島,凱撒兵不血刃進入羅馬城。
公元前47年,凱撒在法薩盧斯戰役中擊敗龐培並追擊其至埃及,時值埃及國王托勒密十三世正與他的姐姐克麗奧佩脫拉爭奪王位。為得到凱撒的支持,托勒密十三世刺殺龐培並獻上他的頭顱。
據古羅馬歷史學家卡西烏斯記載,當浸泡在香油中龐培的頭顱以及象徵他印信的金戒指被送到凱撒面前時,凱撒為這位昔日的盟友留下了眼淚。
此後,凱撒捲入埃及王位爭奪戰,在亞歷山大戰役中,凱撒以四千對二萬二千的懸殊兵力,防守四個月,堅持到援軍到來,最終擊敗埃及軍。
托勒密十三世兵敗陣亡,其姐克麗奧佩脫拉與其弟托勒密十四世在凱撒仲裁下成為埃及共治王。
亞歷山大戰役後,凱撒前往羅馬東部各行省及諸侯國,以寬政安撫猶太、敘利亞、小亞細亞等地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各部族,平息本都國的暴動。在寫給羅馬元老院的戰報裡,凱撒只用了簡潔有力的三個詞「VENI VIDI VICI(我來、我見、我征服)」。
此後,凱撒繞道希臘,以外交手段,把一直支持龐培的希臘諸城邦收歸麾下。諸事平定後,凱撒回到羅馬,在羅馬人的歡呼聲中舉行長達十天的凱旋式。
公元前44年,凱撒第五次被選為執政官,在三次擔當獨裁官之後,被任命為終身獨裁官。在一次慶典上,凱撒拒絕了另一執政官馬克・安東尼獻上的王冠和稱帝的請求。
古羅馬時代,統帥的戰功是累積威望的重要基礎,凱撒的戰績和權勢,令元老院的共和派深感恐懼,他們害怕凱撒稱帝。就在凱撒被任命為終身獨裁官的同年3月,蓋烏斯・卡西烏斯、馬可斯・布魯圖斯、德基摩斯・布魯圖斯為首的元老院反對派策劃陰謀暗殺了凱撒,當時參與刺殺行動的有六十多人,而這些人在日後三年內均死於非命。
凱撒一生經歷極富傳奇色彩,他是古羅馬最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統帥。當時參與刺殺行動的有六十多人,而這些人在日後三年內均死於非命。(公有領域)
凱撒遇刺身亡時,年58歲。尤里烏斯・凱撒一生經歷極富傳奇色彩,他是古羅馬最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統帥。他睿智、勇敢、身先士卒。他的政敵曾經拿他與龐培比較,稱凱撒在危險的戰局中總是最後一個離開戰場,而龐培卻是第一個離開。
他寬和仁慈,不僅針對羅馬各行省和同盟國,甚至包括他的政敵和反對者。凱撒曾指示在羅馬「代政」的安東尼,嚴禁對龐培派進行處罰、不得流放、不得沒收他們的財產。凱撒被刺身亡後,宣布遺囑時,那些刺殺者的名字赫然出現在繼承人的名單中。
凱撒之死正值羅馬共和制向帝制的過渡時期,是古共和制與帝制統治的矛盾所致,他的所為顯然是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凱撒雖死,但他所創立的一切均使他的繼承者屋大維及其後的羅馬皇帝深深受益,為其後羅馬帝國200年的繁榮打下穩固的基礎。其後的羅馬皇帝大多守成,除了圖拉真皇帝時期(公元98~117年)再次開啟對外擴張政策之外,羅馬帝國的版圖基本在凱撒時期已經奠定。
「我來、我見、我征服」——凱撒大帝一生以軍事征戰和外交策略奠定羅馬帝國的初期版圖。公元前58年至公元前51年,凱撒平定高盧(現法國),把日耳曼人趕到多瑙河以西,並首次把羅馬軍團鷹鷲旗插在英吉利海峽對岸的不列顛。兩千年後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曾宣稱,大英帝國的歷史就始於公元前55年羅馬軍隊踏上不列顛土地的那一刻。
在內政方面:政治上,凱撒改革元老院,健全政府機構;加強中央集權,改善行省管理制度;擴大公民權,提高行省和義大利自治城市的地位;登用人才,唯才是用。
經濟上,凱撒頒布「奢侈禁止法」,杜絕浪費;直接徵收賦稅制度,取消包稅制;實施榖物管制配給;保護自由勞動政策;開拓新殖民地,建立退役老兵殖民地……。
除了政治經濟上的改革,凱撒還進行司法改革、曆法改革、獎勵學術自由等等。
他頒布反對行省官員勒索的法令,制定「儒略曆」(儒略:凱撒名Julius的另一譯法),就是現今使用的公曆(格里曆)的前身,改舊羅馬曆一年10個月為一年12個月,而七月正是由Julius(尤里烏斯,凱撒之名)來命名的。
宗教方面,凱撒奉行信仰自由的政策,不僅認可猶太教,同時也認可自古希臘時代產生的東方各宗教。
凱撒與同時代的西塞羅被後世並稱為拉丁文學的兩大文豪,凱撒生前曾留下大量的著作和文章,但絕大多數都失傳了。目前凱撒留下的傳世著作有《高盧戰記》和《內戰記》,行文簡潔生動。
前者記述了公元前58年到前50年凱撒擔任高盧行省省長時遭遇到種種事件的隨記,是現今研究古羅馬時期高盧及日耳曼地區社會政治人文風俗的重要參考文獻。
《內戰記》則記述了公元前49年至前48年,凱撒擊敗以龐培為首的貴族共和派政治勢力的事件。這兩部著作因其高度的文字水平至今被西方學校作為拉丁語教材。
凱撒生前政績斐然,在疆土、政治體制、經濟司法、文化學術等各方面為其後到來的羅馬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生前雖未稱帝,但因其創下的輝煌功績及對羅馬帝國的深刻影響,被後世稱為「凱撒大帝」,成為羅馬帝國的無冕之王,被視為帝國真正的開創者。
凱撒的威名流傳後世,經久不衰,成為至尊帝王的稱號。不僅羅馬帝國如此,德意志皇帝和俄國沙皇均沿用「凱撒」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