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李白不只仙風道骨 連書法也仙氣飄飄?(組圖)

從《上陽台帖》談李白的書法

作者:沙鷗流  2018-05-28 19: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李白不只仙風道骨連書法也仙氣飄飄?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圖背景乃《上陽台帖》。(看中國合成圖)

李白之詩清朗放逸,遐思無極,其書法亦飄逸雄健。頗有謫仙之風。《上陽台帖》是李白惟一傳世真跡,共25字:「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李白是書法家?

李白是詩人,但要是說他是書法家,恐怕還有許多人並不瞭解。

最早記載李白書法活動的典篇當推《今古奇觀》,內有《李謫仙醉草嚇蠻書》一文。晚唐及宋時人們都以得其墨蹟為榮。黃庭堅在其《山谷集》中就曾記載宋時葛蘊,借李白之名作假。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同有記載。

唐孟綮《本事詩》還記有玄宗命白為宮中行樂詩,白取筆抒思,十篇立就的軼事。宋《宣和書譜》還記宋廷內府曾收藏李白書作《太華峰》、《乘興帖》、《歲時文》、《詠酒詩》、《醉中帖》。但目前藏於故宮博物院的《上陽台帖》是專家公認的李白墨蹟。

李白《上陽台帖》

《上陽台帖》共25字,「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其書蒼勁雄渾而又氣勢飄逸,很符合李白的詩歌氣息。從題跋可以觀察《上陽台帖》流傳有序的經歷。

宋徽宗趙佶題曰:「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可見李白行書高妙,不流凡俗。元代張晏題云:「謫仙書傳世絕少,嘗云:歐、虞、褚、陸真書奴耳。自以流出於胸中,非若他人積習可到。觀其飄飄然有淩雲之態,高出塵寰得物外之妙。嘗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

其實,李白草書來自張旭一脈,明解縉《春雨雜術・書學傳授》曰:「旭傳顏平原真卿,李翰林白,徐會稽浩。」而元代《衍極》劉有定注文:「大曆初霸上人耕地得石函,中有絹素古文科斗《孝經》,凡二十章。初傳李白、白授陽冰,盡通其法。」說明李白精於科斗古文。

此外帖上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也都在其題跋。卷前後鈐有宋趙孟堅「子固」、「彜齋」、賈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以及明項元汴,清梁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代張伯駒等鑒藏印。引首還有乾隆皇帝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

此帖清末流出宮外。民國時入張伯駒手,後《上陽台帖》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

李白不只仙風道骨連書法也仙氣飄飄?
《上陽台帖》按其「陽台」地點考釋,應為河南王屋山陽台宮。(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陽台宮

這件作品究竟何時所作,就作品本身而言,只知十八日,但按其「陽台」地點考釋,應為河南王屋山陽台宮。

陽台宮,位於今河南省濟源市城區西北三十公里王屋山華蓋峰南麓。因地處陽台而得名。它初建於唐開元十五年(西元727年),由唐玄宗敕批,道教宗師司馬承禎創建。唐代曾有玉真等數位公主來此宮中修道,其影響千年不絕。

李白早年即開始追慕神仙方術,他在《感興八首》詩中就曾說道:「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蜀中時期,李白訪道教名山,結交不少道友,如元林宗、元丹丘、東嚴子等。

25歲時,李白又遇道士司馬承禎。老道初見即誇李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甚喜,曾作《大鵬遇稀有鳥賦》詩,贈司馬承禎。李白還身體力行,從蜀中紫雲山到壽山再到白兆山求仙訪道服丹餌食。

長安求仕無望,李白乃東游梁宋,訪道嵩山,與道友元丹丘憩隱穎陽山居。後雖經玉真公主薦之於玄宗皇帝,如願奉詔。但由於詩人天真不事權貴,最終被玄宗「賜金放還」。

按照李白年譜:李白和杜甫、高適曾於西元744年三月,結伴登王屋山。因而有學人斷定,《上陽台帖》就是在此年三月十八所寫。

李白這次尋訪,卻因為司馬承禎的仙逝,而觸景生情,面對司馬承禎所作的壁畫,自然為題詞紀念司馬承禎。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上陽台帖》。

「上」者,有進獻之意。「非有老筆,清壯何窮」,明眼人一看便知李白贊詞的深刻含義了。而落款「十八日」,正是司馬承禎六月十八日祭辰。同行的杜甫當時雖未留隻言片語,但後來寫有《憶昔行》、《昔遊》等詩追憶此行。

宋黃庭堅在其《山谷題跋》評李白的詩與書云:「白在開元、至德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清人周星蓮《臨池管見》也贊其「新鮮秀活,呼吸清淑,擺脫塵凡,飄飄乎有仙氣。」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来源:汗青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