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圖片來源 : Pixabay)
【看中國2018年5月25日訊】當下,育兒領域裡有各種的迷思,雖然是錯誤的認知,卻被人們普遍地認同。美國兩位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學術和文獻研究,並綜合了當今學界的主流共識,最後創作了《兒童成長的重大迷思》。這本書中提出了50個兒童成長的迷思,而本文從中選取了10個代表性的觀點。
1.棍棒底下出孝子?
很多中國人認為美國人都不打孩子、在美國打孩子是違法的。其實在美國虐待孩子不行,偶爾輕度地打孩子是合法的。那麼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有用嗎?
科學研究發現,得分短期和長期來看。想制止孩子的一個錯誤行為,短期內打比單純講理有效。但長期看,如果想讓孩子吸取教訓,且一輩子不再犯這個錯誤,那麼打就沒有好處。何況打多了,還會損害親子關係和孩子的性格。
2.加強與孩子的親密聯繫,有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
許多人認為,親密的陪伴對孩子成長有利。例如,出生兩小時內,孩子要倚偎在母親身邊;應該延長母乳餵養時間;和母親同床睡……但是科學研究發現:並不存在「兩小時關鍵期」;而母乳餵養只在第一年有好處,所以一歲斷奶非常合適。總之,親子關係的培養並不依賴這些「親密」的行為。
3.吃太多糖會讓孩子過分活躍?
有些育兒專家認為,吃糖太多會讓孩子更愛打鬧、不睡覺、不好好學習,甚至於有人認為,經常吃糖的孩子容易得多動症。科學家們對此做了實驗,結論就是:糖跟孩子活躍、多動症都沒有聯繫。吃太多糖的確不好,但糖不是興奮劑,影響不到精神層面。
4.看「益智」節目有利於大腦發育?
很多家長都希望能通過古典音樂、益智電視節目,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智力加持。然而科學研究表明:這類東西對兩歲以下的孩子,並沒有任何幫助。孩子是擅長模仿的,跟眼前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電視裡的。甚至美國兒科學會還建議不要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實際上,任何電視節目都比不上跟真人互動。
5.頭腦體操有利於孩子學習?
有種被商業推廣的「頭腦體操」項目,就是讓孩子做一些特定動作,比如在地上爬、打哈欠、用手指畫出想像中的符號……表示這些能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經科學家調研了相關的研究後發現:沒有可靠證據證明這類體操對孩子有好處。
6.獨生子女被慣壞後容易變得自私?
過去人們普遍認為:獨生子女是集全家寵愛於一身,所以被慣壞了。不僅更加自私,還不善於與人合作……
不管是對中國孩子還是美國兒童的研究,得出的結論都滿一致:獨生子女跟家長的關係更好、自尊心更強、對成就的野心更大;而且在性格方面,「不存在獨生子女效應」。過去人們是擔心獨生子女缺乏夥伴,但是卻忽視了他們在學校裡能獲得充分的同儕社交機會。
7.父母離婚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很多專家聲稱,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很不好,甚至會毀掉孩子一生。於是科學家綜合分析了67項有關離婚對孩子影響的研究,結果發現:影響確實有,但是並不大。離婚本身對孩子心理和行為的影響都比較小,對成績影響更小。
那麼為何離婚家庭的孩子容易有心理問題?那不是因為離婚本身,而是因為家庭裡無休止的爭吵。科學家還發現到,如果離婚前父母能跟孩子好好談談,孩子將更容易面對這件事。
8.小孩哭著入睡對成長不好?
若孩子晚上哭鬧,大多數家長都會抱起來輕輕地搖一搖,哄睡了再放下。其實,大規模隨機試驗的研究表明:只要孩子過了六個月大,哭著睡並不會影響健康和情感成長,反而有利於孩子學會控制感情,與養成自然入睡的習慣。相反,哄睡可能讓孩子失去獨立性,養成依賴的習慣。但是孩子哭鬧是因為要換尿布或生病,家長是必須要關心的。
9.孩子出生的順序嚴重影響了性格嗎?
老大穩重勤勉、老二比較懶惰、最小的孩子外向又積極……這是文藝作品裡頭經常出現的安排,同時也是很多人對不同排行的孩子性格的總結。事實上科學家雖然承認出生的順序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有影響,但也同時認為影響非常微弱。
10.不應該給孩子物質獎勵?
一些家長為了鼓勵孩子收拾房間、好好學習等,會給孩子小獎勵。過去我們常認為:不應該用物質激勵,因為它會讓孩子的行為變質。不過,這本書的研究發現物質激勵是可行的。初期,可能孩子會為了獎勵去做一件事,但後來則會漸漸養成習慣,即使取消獎勵他也依然會做。不過這個似乎對低齡的幼兒更有效。
總結:通過這10個迷思的解讀,您是否感覺到孩子沒那麼容易被「毀了一生」。父母想要干預孩子的成長並不容易,父母是什麼人比對孩子做什麼重要得多。
責任編輯: 許天樂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