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做一個知天命的人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
曾有一種觀點,認為天命是不存在的,是迷信。但其實,儒者心中的天命,是客觀存在並且可以主觀改變的。
天命包括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等,還有著人的道德責任、為人的準則、人的出處窮通等豐富的含義。
人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生存,在一定的背景下寄託,在一定的憑藉中發展。而且,生而為人,必須有所承擔,這樣的承擔,無從推卸,因為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命。
心語:知天命、知天意、知天道,也就是知道自己的歷史使命,即歷史使命感,從而順應既定的條件、背景和憑藉,乘勢而為,百折不撓地向著命定的方向前行,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懂知行合一,方可有得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博學之,審問之」就是要多蒐集資料,直接去考察一下;然後「慎思之」——慎重地思考;還要「明辨之」,即辨析清楚;最後「篤行之」,就是要落實到行動上去。「篤」就是實在的意思,要很堅定,實事求是地去做。
古人有一句話叫「學止於行而至矣」。行,就是做學問的最高點了。
朱熹也講過一句話,「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
心語:你學問再廣博,如果不能把握知識的要領,那做這學問也是沒用的。但是你能夠把握它的精神要點,又不如你去實實在在地做。「知」必須要落實到「行」,落實到「行」才是最重要的。
調整心態,不過分求完美
盡美矣,又盡善也。——《論語》
希望能完美的解決問題或事情,是人的一種正常心態,對此毋需擔心。但過度苛求完美,而不考慮自己的能力和實際情況,就屬於一種病態的完美主義心理。
俗話說:金無足金、人無完人。因此,過分追求完美,豈不是庸人自擾?
如果做任何事情,都過度苛求完美,而不考慮自己的能力和實際情況,一旦不能達到,就鬱鬱寡歡、頻頻苛責自己或他人,就屬於一種病態的完美主義心理。
心語:要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以及客觀環境,制定合理的目標和計畫,注意追求的目標不要過高。
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
不忘久德,不思久怨。——《孔子家語》
道不可以忘,怨不可以記。這樣,情緒經常保留在積極層面,你心的器量便是海量,能真正走向寬容的境界。
寬容是心靈上的一種默契和認知,它需要器量,寬容是心胸的寬闊,正謂「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
在社會轉型期中,各種價值發生碰撞在所難免,人與人之間,有的因為雞毛蒜皮小事發生衝突,有的竟釀成悲劇,事後才後悔不已。
心語:只要不是原則問題,沒有甚麼不可商量的,該妥協的就妥協,該退讓的就退讓。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交往也是寬容藝術的恰當運用。
謹言慎行,人生長樂也
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
我們說話的時候,通常只能說出重點,無法說得十分週全。所以聽的時候難免產生疑惑。最好暫時擱置起來,等待聽完之後,自己舉一反三,看看還有甚麼可疑的地方?有機會問清楚,當然最好。若是做不到,就應該謹慎地去說,以減少過失。
看見別人做事,有些地方看得懂,有些地方不明白。這時候要多看幾次或者問清楚其中的道理。不能夠全盤接受,或完全加以否定。
要做到說話少犯錯,做事少悔恨,必須從現在這一刻開始,養成謹言慎行的好習慣。而且每天要自我反省,不斷改善。有機會還要多聽、多看、多學習。
多聞多見,便是多多考證古今中外的寶貴經驗。闕疑闕殆,表示盡量淘汰這些經驗中不足以信賴或者可能產生不良後果的成分。
心語:說話之前最好先想一想,可能產生甚麼後遺症?做事之前,最好先想一想,有甚麼地方可能使自己悔恨的?事前預防,總比事後補救,要妥善得多。
責任編輯: 心如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