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住不炒」成空談 房價雙軌制誰之過?(圖)
在地方政府限價政策的影響下,新房價格遠低於二手房的房價。(圖片來源:Fotolia)
【看中國2018年5月1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內地樓市調控政策不斷發布,新的名詞也隨之出現,例如「五限時代」、「房住不炒」等。中國房地產泡沫不斷膨脹,房價也出現雙軌制,即在地方政府限價政策的影響下,新房價格遠低於二手房的房價。
從2016年底開始,以及整個2017年,中國內地各大城市樓市的調控政策一個緊接著一個的發布,媒體報導稱中國樓市調控已邁入限購、限貸、限價、限售、限商的「五限時代」。截至目前,北京等一線城市的房價上漲速度已放緩,但一些二線及二線以下城市的房價出現上漲趨勢。
同樣和「五限時代」興起的名詞是「房住不炒」,2016年年底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該詞從被提出到現在,這個詞在中國媒體出現頻率極其之高,以至於被媒體稱為是房地產行業發展的最高「綱領」。
但實際情況卻讓人感到意外,房住不炒基本上只停留在理論上,現實生活中現在已經演變成了「房住要搶」的格局,主要原因是新房價格遠低於二手房的房價。
歸根結底是上面提到的「五限」,地方政府除了限購限售同時還限價,房地產市場上的二手房價格是市場形成的,房地產開發商手中的新房價格是地方建委(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控制的。新房價格遠低於二手房,而且買新房還能銀行按揭貸款加槓桿,如此形成的套利空間令人怦然心動,即便是全款買房也有人排隊搶購,人們認為買到就是賺到。
這種套利空間的形成是人為的,也是調控簡單化的必然。有房地產行業研究人士直言,價格是可以管制的嗎?價格管制有用,我們研究供求關係幹什麼?
據《華夏時報》5月13日報導,重慶這個擁有3,000萬人口的中國第一大直轄市,實際的城區人口只有800萬,加上200萬外來常住人口也不過是1,000萬左右。2016年重慶的房地產銷售面積是2,000餘萬平方米,2017年是3,600萬平方米,今年1-4月的銷售已經達到1,100萬平方米,不出意外的是2018年的銷售恐怕也會過3,000萬平方米。3年接近8,000萬平方米,這種銷售熱度熱到連本地開發商都害怕的地步。但是,眼下真實情況就是「一房難求」,人們已經形成了共同的預期--「搶」。
在地方政府限價政策的影響下,新房價格遠低於二手房的房價。(圖片來源:網路)
類似的情形在南京、杭州等多個城市出現過,重慶只不過是重演而已。
價格雙軌制是中共政府在20世紀80年代實行的一種經濟模式。價格雙軌制下,同一種商品在政府的計畫經濟指標內有一種固定價格,在計畫經濟指標外有另外一種依照市場供需機制自由調節的價格。彼時,由於物品價格採用兩套定價系統,一些官員或其親屬,利用權力獲得低價的重要物資,倒賣到市場上賺取價差,謀取利益。
套利空間的形成也是尋租空間形成的過程,腐敗也就相伴而生。時至今日,價格雙軌制再次出現在房地產市場。
房地產開發商任志強去年公開表示,樓市調控政策鬆動的有兩個條件,一是房地產市場快速下行,二是實體經濟發生巨大變化,只有出現經濟下滑,當局才有可能對房地產政策做出調整。
之後任志強還表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受政府操控,不是一個完全市場化的市場。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