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最近被推上了輿論峰頭(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5月9日訊】北大校長在校慶大會上念錯字的當天,我在微信朋友圈發了這麼一段文字:「我也有好多字不認識,不過,若要在重要場合念稿子,會提前預習,遇到不認識的,查字典或者問人,絕不會把一個一百二的生日變成大家的笑談。」
「鴻浩」成笑柄,微信平臺遍佈各種嘲諷與失望,北大和校長可謂顏面丟失。一個錯字的風頭蓋過精英薈萃的盛會,生日過成這副狼狽樣,估計是北大史上第一次。這已經不是一個讀錯字的問題,而是一個錯別字引發的輿情危機。
此次輿情如此洶湧,我想主要有兩大原因:
第一點不用細說,因為你是北大和北大的校長。愛之深也會恨之切,期望有多高失望就可能有多大。
第二點不能細說,校慶之前發生在北大的事情,已惹了眾怒。你堂堂大校長,這時候竟然念錯字,「脫穎而出」做靶子,眾人豈能輕易放過?
北大校長遭此群毆,我覺得不算委屈。你不是一般的公眾人物,一舉一動,茲事體大。假設,他在此前傳遞給公眾的,是一個愛護學生、敢於保護學生的長輩形象,念錯字後就不會讓輿論如此嘩然,定會有很多人理解他、愛護他。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再來看北大校長道歉之舉措。
道歉剛出,網上一片叫好,大有一封公開信扭轉乾坤之勢。以北大校長地位之尊,不沉默、不狡辯、不迴避,而是主動公開道歉,承認自己的無知或失誤,承認「文字功底的確不好」,這種直面問題的勇氣,難能可貴,值得點讚!要知道,儘管最高領導人強調,「凡是不利於黨和人民事業的,要一刻不耽誤地改」,但官僚系統依然盛行死不認錯之歪風。所以,北大林校長誠懇道歉,打動不少人,也就不難理解了。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寫道:愚蠢的人只會在犯錯時,盡力地為自己所犯下的錯進行申辯,而一個主動承認錯誤的人,卻能讓自己出類拔萃,並給人一種尊貴和品德高尚的感覺。
在念錯字的第二天,林校長就向北大學生發布公開道歉信,這個應對速度應該說不慢。他邁出了危機公關的正確的第一步:及時而勇敢的承認錯誤。
承認錯誤越早,所受傷害越小。
為林校長鼓完掌後,再冷靜下來細讀這封公開信,會發現情況不妙。從第三段開始的文字,不但無法平息輿論之火,反而會火上加油,或再點燃一堆火。
危機公關切忌火上澆油。自己寫稿的林校長,是疏忽了還是什麼原因?
比如,他談及文革期間的求學經歷,更像是把導致自己文字功底不好的責任,推給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的基礎教育,同時又暴露出他在持續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很難想像,從文革結束至今,林同學、林博士、林教授、林院長、林校長,身份不斷變化、地位不斷提升,就是從未見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句話?
面對危機,敢於道歉還不夠,還需要真誠的自我反省,也就是更多的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強調其他客觀原因,容易給人推卸責任之感。
比如,他說,「最近,我剛出了一本書《校長觀念-大學的改革與未來》」,「我還想告訴大家,我所有重要講話,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書,都是自己寫的,其中的內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瞭解的。」這些話,有廣告之嫌,有賣弄之嫌,此為道歉之大忌。
你剛說了自己的文字功底確實不好,緊接著就提到出了一本「希望大家瞭解的」書,這是什麼意思?是要表達我書都寫得出念錯個把字又算什麼嗎?我相信林校長不是這樣,但他卻提供了被人如此解讀的可能。
還有「重要講話」這一說,也容易招致反感,如果改成「在重要場合的講話」,就好了。
比如,「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對這句話,我還是借用經濟學家馬光遠先生的話來評價吧:「唉,這見識,比讀錯字更讓人失望。」
如果林校長在寫完這封道歉信後,找來幾位得力人士,請他們一起仔細推敲每一句話,從不同讀者的角度預判每一句話可能引起的反應,再虛心修改,效果就不會是這樣了。看來,林校長兩日之內犯了同一個失誤,不管是面對校慶的講話稿還是面對給學生的公開信,都重視不夠或過於自信。
總之,北大校長主動道歉,可貴、可讚;但在道歉過程中,又火上澆油,可惜,可嘆。看過一本談危機公關的書,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危機像座山,不要把它變成珠穆朗瑪峰。」謹以此話,送給危機四伏的北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