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爭端的關鍵問題
【看中國2018年5月4日訊】美國高層級官員和顧問正在北京與中國就貿易爭端進行談判。美中貿易間有經久不癒的陳疾,又因中國日漸強勢造成新傷和隱患。以下是導致美中貿易爭端的一些關鍵問題。
人民幣匯率
5月2日星期三,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跌至3個月以來最低點。而此時美國財長努欽、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等7人正在前往北京,與中國官員就近期愈演愈烈的貿易爭執進行談判。人民幣兌美元在這個時間點貶值,難免引發猜測。
彭博新聞一篇報導援引一位分析師的話說,中國在談判前讓人民幣貶值,是為了談判時有空間讓人民幣升值。而南華早報的報導說,這種演算法太差,過去10個交易日,人民幣兌美元跌1.3%,兌歐元卻升值1.8%。實際上,中國是參照一籃子貨幣管理匯率。人民幣此次貶值,是兌美元因美聯儲收緊政策而兌其他貨幣升值的反映。
人民幣匯率曾經是美中貿易爭端的關鍵詞。川普(特朗普)總統在競選期間多次批評北京的貨幣政策,並表示若當選,將在就任之日將中國列為貨幣操縱國。川普任總統後並沒有給中國貼上貨幣操縱標籤。去年2月24日,財長努欽透露將不會在4月的匯率報告中把中國定為貨幣操縱國。而前一天,川普對路透社說,雖然沒有兌現承諾,但他不會改變自己對人民幣的評價。川普總統說:「我認為他們是操縱匯率的總冠軍。」他說,要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此後,人民幣似乎不再頻現於美中貿易爭端的消息。
美國財政部今年4月13日向國會提交的半年一次的貿易夥伴國貨幣政策報告中,中國仍然沒有被定為貨幣操縱國。這也是川普就任後,財政部連續第三次「放過」人民幣。財政部在最近的貨幣匯率報告中批評中國在平衡美中貿易方面做得不夠,但沒有發現中國有意讓人民幣貶值。川普政府仍沿用歐巴馬政府時期所定下的貨幣操縱國的三個條件:對美國貿易順差200億美元以上;經常項目順差超過GDP的3%;持續購進外匯,交易額達到GDP的2%。
不過,週末過後,川普總統4月16日發推文說:「美國持續提高利率,俄羅斯和中國卻在玩貨幣貶值遊戲。不可接受!」
美中日前斗關稅時,宏觀經濟分析機構凱投宏觀的中國經濟分析師朱利安.埃文斯-普裡查德對美國之音說,不能排除川普政府再度把人民幣匯率推上桌面。他說:「從技術上講,中國能夠符合財政部的衡量標準(不是操縱貨幣國家)。但是,這總是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埃文斯-普裡查德說,川普總統就任時,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或受到前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柯恩的勸阻,而柯恩辭職後,影響總統的環境發生變化。這位分析師說,美中貿易緊張持續加劇,不排除貨幣政策爭執再現。
川普就任總統後,人民幣兌美元一直在升值。週四,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比前一個交易日略降。星期三6.3737的匯率雖是三個月低位,但在2017年1月20日,川普就職典禮當天,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6.8693。
貿易不平衡
在美國,只要與美中貿易相關的話題,少不了「貿易逆差」。是的,美中貿易有著巨額逆差。2017年,這個數字達到3,750億美元。當年美國從中國買了價值超過5千億美元商品,中國買美國貨花了1,300億。當美中鬥了一輪500億關稅,互列清單後,川普總統提出對額外1千億美元中國商品征關稅,有分析指出,中國沒有足夠的美國商品征關稅,看來無法從數字上對等報復,雖然可以通過其他方法,例如限制公民赴美旅遊或留學等,實現對等的貿易行動。
這次美國7位高層官員和顧問到北京和中國官員談判,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讓中國採取行動,縮小美中的貿易不平衡。但是,談判前夕,紐約時報報導說,中國打算在談判時表現出強硬姿態。「其原因:北京感覺其經濟已經足夠大並有足夠韌性和美國對抗。」該報援引一名中國政府高官的話說,北京方面有些問題不願談,其中一個就是美國要求中國每年減少1千億貿易逆差。
中國方面一直說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認為美國和中國貿易有逆差,原因一方面和中國人存錢多,儲蓄率高有關;而美國人卻不存錢,花很多錢買中國貨物。2017年,美中貿易逆差達到創記錄的3,750億美元,但中國和其他國家總體上有貿易逆差。
北京的這個觀點也是美國許多經濟學家的看法,即貿易不平衡應該從總體上看,而不是只看和中國的貿易數字。
但川普總統和許多貿易律和議員卻認為,美國的貿易逆差是因為中國不公平的貿易行為所導致的,這些行為包括國有銀行給出口商提供廉價貸款。曾是貿易律師的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是總統貿易政策的支持者。他和此次同行的總統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被視為在貿易問題上主張對中國態度強硬的官員和顧問。
財長努欽和接任辭職的柯恩的全國經濟委員會主任勞倫斯.庫德洛通常被認為支持自由貿易。不過,媒體也注意到,努欽和庫德洛也開始表示對總統貿易政策,甚至關稅方式的支持。
財長努欽行前接受彭博電視採訪時說:「自海湖莊園會晤後,川普總統和習主席在討論貿易平衡問題。習主席承認說其目標也是要有一個更為平衡的貿易關係。我認為兩位總統(英語都是president)有著密切關係。我和這個大團隊前去看看我們能夠有什麼收穫。「
另外一位代表團成員、美國駐華大使泰裡.布蘭斯塔德曾任艾奧瓦州州長。1985年,時任河北省縣級農業官員的習近平帶團訪問艾奧瓦州時,就見過布蘭斯塔德。布蘭斯塔德是美國農業利益的捍衛者。而此次中國針對美國500億美元中國商品關稅所發布的報復性的關稅清單中,可能受到打擊最大的就是美國的農業部門。布蘭斯塔德就任駐華大使後,也對川普總統的貿易政策表示支持。
知識產權侵權及強制性技術轉讓
導致此次美中貿易爭端愈演愈烈的核心問題就是美國對中國在知識產權方面行為不當的指控。針對中國不公平貿易的301條款調查就是針對中國強制性要求外國企業轉讓技術所進行的。去年4月川普和習近平在海湖莊園會後,兩國關係意外回暖,其原因一方面有分析認為川普希望習近平在朝鮮核危機問題上提供幫助,還有就是川普總統多次公開表露對習近平的好感。川習會上,雙方同意就貿易問題啟動「百日計畫」。但該計畫結束時雙方在新的對話機制下舉行了首次美中全面經濟對話。雙方因為在一些問題上互不讓步,導致對話失敗。隨後美方擱置對話,也加緊對中國的貿易行為進行調查,為貿易行動做準備。
2017年8月,川普責成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就中國強迫美國公司轉讓技術和其他知識產權不當行為進行調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依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款啟動調查。調查結束後,川普總統在一次原定取消的白宮活動上出人意外地宣布將對中國採取關稅行動,作為對中國在知識產權方面的不當行為,尤其是迫使美國公司轉讓技術的制裁。
中國則稱美方「無理指控」,不承認強迫外國公司向中方轉讓技術。
基於中國的行為,川普總統決定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方式是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25%的懲罰性關稅。萊特希澤行前在美國商會再次解釋了關稅數字和徵稅產品對象的由來。有研究認為美國每年因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損失5百億美元,萊特希澤說,他們建立起一個計算方法,並針對中國的產業計畫的重點發展領域的產品選為徵稅對象。
知識產權侵權也是美中貿易關係中長期存在的一個障礙。近年來,中國指責美國無視中國在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進步。中國還表示,將繼續加強保護產權意識。
儘管關稅爭執越來越大,但美國商界普遍支持川普總統就知識產權提出挑戰,認為他的著眼點是正確的。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外界忽視了中國在知識產權方面的進步。華盛頓經濟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尼古拉斯.拉迪近日在一篇文章中說,在美國,中國強迫在華投資的跨國公司轉讓技術以及通過偷竊獲取技術已經成了廣泛認可的說法,但卻忽視了數據所顯示的這類流行說法實際上誇大了中國強制轉讓技術的問題。他列舉的數據顯示,中國在支付外國知識產權費用上位居第4,如果不算位居2、3的愛爾蘭和荷蘭(因為從這兩個國家支付的許可權費大多是由跨國公司支付的),中國僅次於美國,是支付外國專利許可權費用第二高的國家。2017年,中國支付的外國許可權費達到300億美元,高於日本、新加坡、韓國和印度。
也有批評者指出,中國雖然加強了對版權和商標權的保護,但在一些戰略性產業,技術轉讓行為仍然猖獗。
投資限制
針對中國強制轉讓技術的301條款調查後,美方提出三方面的行動:關稅、世貿組織興訟和投資限制。財政部計畫在本月發布限制中國投資的方案。
外界對2017年中國海外投資的普遍看法是在上一年達到創記錄的1,812億美元(中國商務部數據)後,因受中國政府和投資目的國(如美國)限制而驟降。但這種觀點受到華盛頓保守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的學者史劍道的挑戰。史劍道創建了一個中國在全球投資的追蹤系統。他的系統得出的2016年中國外向投資金額少於中國官方數字,為1,704億美元;該系統得出的2017年中國外向投資額為1,854億美元,高出中國官方發布的1,305億美元。
史劍道認為中國官方是要用驟減的數字告訴外界,非理性投資已經得到遏制。於是,2017年少了海外物業,酒店等私人投資。但到年末,私人投資又有回升跡象。
史劍道今年1月在國會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就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改革舉行的聽證會上作證時,提請議員們注意中國投資的複雜性,例如中資經由愛爾蘭一個空殼公司在美國購買半導體企業。此外,因為投資目的國對國有企業敵意加重,轉而由私企出面。
少了安邦收購紐約華爾道夫酒店這樣豪舉,隨之而來的是中資並購美國高科技公司頻頻受阻的報導。中國在美國的投資意圖受到關注,進而被質疑。除了擔心通過購買美國公司獲取技術,美國人還擔心中國公司通過收購美國公司掌握大量的客戶信息。阿里巴巴所屬的螞蟻金服收購速匯金的努力也未獲成功。
史劍道的數據顯示,2005年到2017年,中國投資目的國前十位中有8個是富裕經濟體,另外兩個是資源富有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巴西和俄羅斯。
近年大量中國資金的湧入改變了外國投資結構,也令現有的審查機構不堪重負。國會正在著手立法改革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賦予其更大的權責,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針對中國投資進行限制的努力也引發爭議,包括中國會以對等原則限制美國在中國的投資。市場准入障礙是在華經營的美國企業最感到沮喪的問題。習近平近期表示將擴大外資在汽車等產業的投資比例,並開放金融市場。但是,聽了太多未兌現的承諾,美國人已經感到「承諾疲乏」。
史劍道則認為,在投資問題上談對等沒多大意義。美國人要重視的是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和國家利益。
產業政策:中國製造2025
頻繁被提及的「中國製造2025」已經成為美中貿易的一個關鍵詞。中國2015年提出的這個戰略計畫,是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一個行動綱領。中國政府計畫投入3千億美元,用於支持產業升級,發展人工智慧、半導體、電動汽車和商用飛機等高新技術產業。
紐約時報報導援引中國高層官員所說的另一個不願談及的話題就是中國的這個產業政策。
中方認為,美國對中國的產業政策提出要求,是要阻擋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
美方認為,這個政策可能對美國利益造成威脅。對於美國和整個西方經濟體系而言,中國是一個不一樣的巨獸:政府投入巨額資金支持重點產業實際上就是補貼,是不公平的行為。美國人還擔心,這樣的政策將會進一步把美國公司堵在中國市場之外;中國要推動這樣的戰略,要在戰略性產業上領先,需要尖端技術,這會成為美國知識產權將要面對的新的挑戰。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星期二在美國商會提到中國製造2025時說,不要低估這個計畫,它的確是為了國家榮譽,在很高層次上與有相應產業的國家競爭。萊特希澤說,中國要在這些產業和其他國家競爭,那沒有問題,但是通過投入3千億美元補貼,市場准入設限,以及強制技術轉讓等手段,以犧牲他人利益為代價,那就另當別論了。
萊特希澤被問及是否有打算改變這種狀況,他說:「改變中國的體制不是我的目的,中國有自己的體系。川普總統常說,那(個體制)看上去起作用,那就可以了。但是我站在我的立場要考慮的是美國能否對付。如果美國因此而成為受害者,那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狀況。」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