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儒家學說在戰國時期遭到哪些破壞?(圖)

 2018-03-31 00: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5
    小字

儒家學說在戰國時期遭到哪些破壞?
孔子的儒家學說在戰國時期遭到了破壞。(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以道得民者謂之儒,其大抵本於道德仁義及五常之道。未有儒家,已有儒道。黃帝、堯、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咸由此則。《周官》有言:太宰以九兩系邦國之人,其四曰儒是也。

孔子的儒家學說

儒家起始於春秋時代的聖人孔丘(世稱孔子)。其時周室道衰,儒道廢闕,紀綱散亂,國異政,家殊俗,褒貶失實,隳(毀壞)紊舊章。孔丘以大聖之才,當傾頹之運,嘆鳳鳥之不至,惜將墜於斯文,乃述祖述前代,修正六經。壞禮崩樂,咸得其所。仲尼三千之徒,並受其義。

因為聖人的教化不是街談巷議的那麼淺顯,因此就有儒者宣而明之。儒者,輔佐幫助人間的君主,闡揚天道人倫教化眾生。

孔子說過:「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因此,孔子是堅持以道、德、仁為本,藝、禮為用。孔子僅僅以禮為立足點,而以天道為根本,以德與仁為依據的。孔子還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這種「以天道定人道」的原則才是中華文明的根本精神。

孔子之道,深遠寥闊,莊重深沉。孔子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高徒,卻只有年輕弟子顏回一人能夠得其精要。可是顏回卻過早地病死了。顏回之死,令孔子極度傷心,悲痛地嘆息道:是上天容不得你呀!是上天容不得你呀!唐代諸儒,便尊孔子、顏回為先師。

儒家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嚴重亂法

七十二弟子參差不齊。孔子既沒,微言大義則絕,等到七十二弟子也各奔東西,孔子之道的精髓已然消弭。在戰國縱橫的年代裡,真偽莫辨。為著名與利,依照自己對儒家學說的一知半解偏知亂解,諸子百家叢起林立,紛紛立說,一時間真真假假紛然淆亂。這是儒家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嚴重亂法。

其中孟軻、子思、荀卿之流,對儒家學說的破壞則最大。

孟軻(約前372―約前289),鄒(今山東鄒縣)人,生活於戰國前期。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據說,孟軻受傳於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孫子。俗儒孟軻的為人,自傲自負,鋒芒畢露,進進逼人,橫行無阻。好辯而且善辯,動輒與人言辭交鋒,必欲爭勝,不顧其本,苟欲譁眾,多設問難,便辭巧說,亂其大體,致令學者難曉。故曰其「博而寡要」,毫無君子風範。可是唐代的韓愈,卻很受孟子這種強辯作風的影響。韓愈曾反對迎佛骨舍利、謗佛,被貶潮州。韓愈終於有省,後皈依大顛法師,成為佛門弟子。

孔子之道:道與德,孟子卻是以「仁、義、禮、智」為人性四端,主張在理論層次上談論「道」與「德」。因此,孟子就是「毀道德以為仁義」、「仁義為定名,道德為虛位」後世俗儒的始作俑者。後世俗儒與孔子的儒家之道完全是背道而馳的。

孟子說:「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攙雜了義與道之氣,當然就不是先天的自然之氣,而是社會的「人氣」了,它的成份是既有義,又有道。孟軻把道德理仁義解為「氣」之類的東西,說白了就等於是個練氣採氣層次的小氣功師。後世亂法者朱熹對孟軻這點東西也理解不了,卻敢於為了自圓其說而肆意地胡亂解釋。在此不詳述。(見《四書集注・公孫丑章句上》)

荀況,又稱荀卿,趙國人,生於戰國末期。雖出於儒卻又攙雜了很多雜家的東西。否認天有意志而能主宰人間的事務,提出「人定勝天」的觀點。「人性惡」也是他的主要觀點之一。

經過這些人的敗壞,聖人之至德喪矣,先王之要道亡矣。

(資料來源:隋書・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七等)

責任編輯: 輕描淡寫 来源:正見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