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幕】金融騙局頻發的根源在兩會上有了答案(視頻)


中國財政部前部長樓繼偉在「兩會」期間告訴媒體要當心金融騙局。(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3月7日訊】中國財政部前部長、現任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樓繼偉在「兩會」期間接受《北京青年報》採訪時表示,老百姓要加強風險意識,不能一看收益高就被「忽悠」進去了,「保證6%以上回報率的就別買,那是騙子」。

此前,樓繼偉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8年年會上直言,「當前一個大問題就是金融風險,我現在返回投資界,看到的全是風險」,「我也跟外資金融機構們進行對話,我們正在開放金融業,他們可以持股,可以進來,可以是很高的持股。比如50%,甚至是100%,人家不願意進。人家看到的都是風險」。

這些也可以從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的文章中得到印證,去年11月周小川發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的文章。周小川表示,一些企業以普惠金融為名,行龐氏騙局之實,線上線下非法集資多發,交易場所亂批濫設,極易誘發跨區域群體性事件。

周小川在文章中寫道,潛在風險和隱患正在積累,脆弱性明顯上升,既要防止「黑天鵝」事件發生,也要防止「灰犀牛」風險發生。中國當前面臨的金融風險主要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宏觀層面的金融高槓桿率和流動性風險。二是微觀層面的金融機構信用風險。三是跨市場、跨業態、跨區域的影子銀行和犯罪風險。

另有學者表示,目前政府在金融領域介入的過多。在整個金融領域當中,政府和市場的界限應如何理順,值得思考。

經濟學家管清友撰文解析龐氏騙局在中國屢屢發生,貨幣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脫節是根本原因。貨幣金融與實體經濟脫節表現在金融體系的膨脹,超寬鬆的貨幣環境必然帶來龐氏金融的特徵的產生。中國實際上是需要一次比較徹底的出清,「以時間換空間」這種方式現在看來不能根本解決問題。這次與九十年代末期可能有些不同,這次的經濟週期可能會更長,經濟低迷的狀態持續的時間會比較久。

經濟界普遍認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實體經濟的創新發展,更離不開金融的支持。目前,中國亟待解決過度金融化問題,防止資金脫實向虛。

多項數據顯示,中國央行和財政部投放的各類資金沒有流入到經濟實體,大量的資金都流入到房地產市場和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還有在金融體系內進行循環流動,經濟脫實向虛的情況愈演愈烈,實體經濟不斷「失血」。

本文留言

作者李正鑫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