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德國小鎮的居民 100多年來一直自稱是中國人(圖)
【看中國2018年2月21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樂綜合報導)巴伐利亞州是德國最富裕的州之一,這裡是西門子、寶馬、奧迪的故鄉,這裡有雄偉壯觀的阿爾卑斯山、美麗如畫的丘陵湖泊,還有著名的拜仁慕尼黑足球俱樂部。這裡有一群德國佬,一百多年來自稱是中國人。
據《德國之聲》報導,在巴伐利亞迪特福特(Dietfurt)這個居民只有6100人的小地方,每年都要慶祝一次「中國狂歡節」(Chinesenfasching)。每到這時,他們放鞭炮、跳龍舞、穿唐裝……同一般西方城市的唐人街慶祝中國節日不同,迪特福特的中國狂歡節基本沒有華人參加,都是由清一色的、不會說漢語的當地人自己組織的。
該市的「官方語言仍是德語而不是中文」,該市市長布勞恩(Carolin Braun)笑說,「不是不願,而是不能。我們的中文太差了。」
報導稱,在該市,說中國狂歡節的節日地位超過了西方歐美傳統文化裡的聖誕節,也許並不過分。聖誕節不在街上慶祝,不搞聲勢浩大的公開活動,而是在家裡同親朋好友度過,更具私人性、家庭性,而中國狂歡節則是把表達的場地搬到了公開場所,迪特福特人把這場社會活動搞得絢爛多姿,生動有趣。
如果平時來到迪特福特這個小城,也許感覺不到它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居民同德國其他地方的人沒有什麼區別,吃飯還是使用刀叉而不用筷子,但細心的觀察者會看到具有中國特色的噴水池。布勞恩市長對《德國之聲》解釋說,全市共有7個噴水池,其中有3個被稱為「中國噴水池」,其中一個就建在市政大樓前。迪特福特城市官方網頁寫道,這說明,迪特福特人不僅認可了「中國人」這一頭銜,他們還為此驕傲。
從1928年起狂歡節就有了中國元素
沒有人能夠準確地解釋,從什麼時候開始,迪特福特人有了「中國人」這一外號。該市的市志裡從未有過這個提法。但零散的日曆以及一些文獻中,比如1869年的神父雜誌裡提到過迪特福特地區是「中國人區」,類似唐人街的說法。這說明,迪特福特的中國人外號當時就已廣為人知。
1928年,迪特福特人的狂歡節裡第一次有了中國元素。吹奏班的樂手們首次穿著唐裝公開演奏。納粹德國期間,尤其是最後數年曆經戰亂,小城失去了狂歡的勁頭,直到五十年代,人們才又恢復了慶祝狂歡節的傳統,而每次,都有「中國人方陣」參加。1954年的狂歡節應該載入史冊:人們在這一年狂歡節的「胡鬧星期四」第一次選舉了一名中國皇帝。此後,迪特福特的狂歡節「胡鬧星期四」就搖身一變,成了「中國狂歡節」。
報導說,「巴伐利亞中國」的第11任皇帝叫「福高帝」,每年慶祝的時候,他的子民全體出動,穿上中國古代服飾,抹上黃粉,寫上漢字,從裡到外做一回中國人……這一天皇帝身披龍袍,驅使手下高舉八抬大轎,在「太監」的簇擁和「御林軍」的開道下巡視全城——揭開持續5天「中國狂歡節」的序幕。
而跟在皇帝后面的,則是舞龍舞獅隊以及打扮成各種宮女和武士的市民。道路兩邊掛滿了中文旗幟,圍觀市民也都身披馬褂、頭戴草帽、再塗個京劇臉譜和八字鬍……
遊行結束後,「福高皇帝」還會在他的「金鑾殿上」宣讀《告臣民書》,祈福來年風調雨順,鎮泰民安。之後,現場樂隊還會奏響中德都聽不懂的「巴伐利亞中國國歌」。在一片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中,居民們湧向飯館酒吧,慶祝五天。
在靠近狂歡節主會場的大街上,一條橫幅穿街而過,上面寫著「Dietfurt--巴伐利亞的中國」。當地人對中國的皇帝及中國傳統文化,都非常非常崇尚,很多小孩子的手裡還捧著《弟子規》。
小鎮上有好幾處中國博物館和中文學校,現在已經很難考證迪特福特人被稱為「中國人」的原因,但小鎮中有一些傳說顯示這些居民與中國之間有著神秘的聯繫。
迪特福特人非常崇尚中國傳統文化,打扮成古時的「中國人」上街遊行。(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據報導,在這裡,皇帝終身但不世襲制,由民眾隨機選出,比如「福高皇帝」本人,就是在上一任皇帝去世後,由狂歡節上砸金蛋環節隨機砸出來的普通市民。
「中國狂歡節」是巴伐利亞獨一份的狂歡節,因為德國人不這麼過節,每年這個不到萬人的小鎮都會湧入兩三萬人觀看奇觀。
據說這群德國人沈迷於當「中國人」無法自拔,他們節日晚餐也要吃餃子,但是弄不清楚餃子餡兒配方,所以直到目前他們餃子裡包的都是大蒜和香腸。
報導還稱,大概連八旗子弟都想不到,當年轟然崩盤的大清,會以如此一種想像的形式,戲劇般地重現在萬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