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生不起中二病(組圖)


日本吉卜力工作室電影作品(維基百科)

【看中國2017年12月29日訊】有一個60後的緊跟時代的老爸,常常會和我探討一些為什麼中國青少年會這樣、會那樣的話題,我覺得他是把我當做標本來考察。那天,他突然問我:「為什麼中國青少年喜歡日本動漫?」,不知道在哪裡受了刺激。我和他草草說了幾句,他卻逼著我寫成小文,彷彿也想解答其他父母困惑的樣子。

中國沒有給青少年看的東西

中國青少年為什麼喜歡看日本動漫?自然是因為裡頭有在中國看不到的東西。

中國沒有給青少年看的東西,不管是歌曲、動漫還是書籍。它們不是太低齡化就是太成人。我現在在高中這個年紀還稍好一點,十三四歲的時候,真的是又不好唱兒歌,又不好唱情歌;也不能看喜羊羊,也不能看甄嬛。總的來說,中國青少年的位置,十分尷尬。

日本動漫裡的東西很簡單,就是每個青少年成長中必有的因素。看到這個世界的黑暗、審視不同人的樣子、關注自我的個性。說白了中國青少年就是需要到處看看,看多了,我們才會找到自己的位置。而那位置,不在CCTV裡,不在名著裡,當然更不在抗日「神」劇裡。


日本漫畫店一角(Doc Sleeve/維基百科)

感覺自己是被「看到」的,還發現世界上有很多人和你一樣,或比你更極端,但你喜歡那感覺——我非常清楚的那種感覺:可以玩一個文字對話遊戲好幾個小時,等著屏幕那端虛擬的女孩發來的寒暄;可以在學業沈重的空隙碼出幾千字,感動於哪怕一兩個路過QQ部落或者貼吧的人飄來翻閱;可以偷偷攢著每一筆零花錢,為了給另一個其實並不認識你的人,她也許是網文作者、遊戲主播、獨立歌手、吐槽UP主……打賞、送花、投硬幣、扔魚雷,只為了表達那一點點喜歡和感激。

還有那些插著耳機落落寡合的人,手機裡默默存著所有喜歡的角色圖的人,文筆一般卻努力寫著同人文的人……這些人裡有學渣、腐女、追星族、偽文青,有時顯得幼稚輕狂,有時顯得憤世嫉俗,有時顯得惺惺作態。但無一例外,他們都很孤獨。

中國青少年不是這個社會的主角

我爸聽我這麼講,半晌沒說一句話。突然他又拋出一個問題:啥叫「中二病」?又是一個日本詞彙。我只好進行名詞解釋:中二病嘛,它的意思是中學二年級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覺得自己與眾不同,覺得成人世界很黑暗,會自稱自己是公主救世主之類的;逃避現實又急於表現,其實是青春期一種避免不了的心理狀態。

然後,我回答我爸說,中國孩子沒有真的中二病。他們大部分世故且實際。

中二病是一種自以為是主角的病,然而中國青少年不是這個國家的主角。不像日本或美國,所有人都必須去瞭解青少年的想法,青少年就是潮流。

我們,貴為「祖國的花朵」,卻從來不是這個國家的「主流」。大部分時候,我們嬌生慣養,心靈卻貧瘠度日;我們眾星捧月,卻「不知好歹」地覺得這個宇宙冷寂無比;我們感覺到自己是被照顧的、被重視的,可我們說出的話又好像從來沒有真的被聽見。都說中國孩子是家裡的小皇帝,沒錯,錦衣玉食、養尊處優,可惜不過是傀儡皇帝而已,誰又會真的聽他/她的想法,難道還需添人來感嘆皇帝的好命?

中國孩子不是不會有中二病,他們也會自詡高明、也會偶爾有爆棚的英雄主義。但中二病是一種「奢侈」的病,一種「藥費很貴」的病,一個發聲都底氣不足的群體沒什麼資本張揚無忌。就我個人觀察,中國孩子,少見明目張膽的反抗,多的是不動聲色的腹誹。

喜歡二次元,但很少有人真的沈迷;偶爾熱血,做幾道數學題就涼下來了;晚上與父母大吵一架,年少的自尊被一股腦摔在地上,覺得一切都不可原諒,第二天,還是照樣早起上學。次數多了,也就懂得不再浪費力氣做一些無謂反抗,懂得在媽媽嘮叨時不要插嘴,懂得在老師訓斥時低頭頷首作懺悔狀。世故能省去很多麻煩,也能保護自己。上課時塞在嘴裡不敢嚼出聲的零食,位斗裡偷藏的課外小說,托腮時蜷縮在袖口裡的耳機線,是在與這個堅硬世界妥協中護住的最後一點小小歡喜的權利。

孩子們環抱著一個秘密父母卻一無所知

其實我上面那段難免言過其實,中國青少年當然並沒有混得這麼慘。比方現在的我,終於能在螢幕上看到越來越多青少年題材的國產動漫,也有幸關注了很多厲害的人。我感覺到這個國家裡湧現著一股年輕的、蓬勃的力量,雖然跌跌撞撞,卻能讓人窺見一個更包容、更開放的文化成長的無限可能性。

但是中國始終是中國。暗流只能暗湧在主流之下。只要稍加審視,你就會覺得這現象顯得如此不可思議:在90後00後裡耳熟能詳盡人皆知的事,他們的父母卻是一無所知。彷彿我們生活在兩個世界,不僅年齡之間,更在認知之間,橫亙著巨大的斷層。

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城市,甚至同一個屋檐下,人們居然可以做到毫無交集,毫無瞭解,套用一個網路流行語就是「細思恐極」。簡直像是中國的孩子們共同環抱著一個秘密。在某一個年紀開始投入網路小說、遊戲和社交媒體的懷抱,獲得流行語、冷知識、潛規則。不約而同,心照不宣。你隨便去看看貼吧、QQ、B站、網易雲,你就會發現只能在網上找同類的人無處不在。

回頭來看,才發現不管我們這一代有多不一樣,成長時都是一身孤勇,負隅頑抗,可惜這些故事無人可講。從童年死裡逃生的人,要麼是被磨成了玉石在更高的平台上發光發亮,要麼是被磨圓了棱角成為與以往大多成人何其相似的芸芸眾生。好像大家都是這樣想:還不都是這麼過來的,有什麼必要再提,中國就這麼一代代長下去好了。

可明明大家都應該知道,為什麼不講?!我儘管已經不會、不再會看到那樣的目光。在奧數班只有一個人不會做題時其他同學的目光;初中時沒有微信所以班裡有了八卦啥都不知道時知情者的目光。告訴我啊!為什麼明明你們所有人都知道卻不告訴我?我做錯了什麼?哼,反正你們知道的我也不一定感興趣。

有的時候,不知道不是最可怕的。怕的是不知道的人不願聽,知道的人不願說。老實說,如果有一天中國父母只能收到孩子這種目光:疏離又帶著優越感的知情不報;而中國孩子只能收到父母這種目光:不感興趣的漠視、妄加推斷的譴責,我覺得那真是太可憐了。看的人可憐,被看的也可憐,顯得這個國度,怎麼都有點可憐。

終有一天會衝破水面的洶湧暗流

毫不誇張地講,小學六年級第一次上貼吧、高一第一次用手機,真的是一夜成長。好比說那時挂個鏈接就點進去的遊戲,玩到最後蹦出一張鬼臉,從此以後必定先翻評論。挨過了整蠱、見過黑子、噴子、水軍,手賤點進去多少恐怖微小說,慢慢瞭解那個成人不會對你講起的世界,逐漸變得犀利堅硬,知道先觀察再判斷,知道說什麼話會遭白眼,聽起鬼故事來氣定神閑,看個小黃文面不改色心不跳。還學會了套路,反諷,政治正確,學會了在不痛不痒的成長中自娛自樂,對抗無聊,在一個滿是大人的世界裡找到自己溫暖的力量。

這就是我在大人義正詞嚴批評的「玩物喪志」「不務正業」「無病呻吟」裡找到的東西。這就是我能講出的東西。講給與我的父母同齡的人和更年輕一些的父母們,講給那些仍然會感到不被理解的我的同齡人。獻給也許終有一天會衝破水面的洶湧暗流,也獻給我心目中的濫情時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陸檐雨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