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為啥稱「豆腐節」?還要拜師祭孔?(組圖)
自古以來,冬至就有祭孔和拜師的習俗。(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我國一向有尊師傳統,冬至祭孔和拜師就是一種集中表現。
冬至的祭孔和拜師
《新河縣誌》載:「長至日拜聖壽,外鄉塾弟子各拜業師,謂『拜冬餘』。」「拜聖壽」,「聖」指聖人孔子,就是給孔聖人拜夀。因為「冬至」曾是「年」,過了冬至日就長一歲,為之「增壽」,所以需要拜賀,舉行祭孔典禮。
《南宮縣誌》則說:「冬至節,釋菜先師,如八月二十七日禮。奠獻畢,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釋菜先師」就是一種祭孔的形式,是指以芹藻之屬禮先師孔子。古時始入學,行「釋菜」禮。春秋二次祭孔則用「釋奠」禮。「釋菜」禮比「釋奠」禮輕。
為什麼冬至祭孔較「春秋二祭」禮輕呢?因為冬至祭孔是沿用的年禮,過年是要放學、開學學生入學,祭聖人只是例行公事,不是專門舉行的典禮儀式。《定興縣誌》記載:「冬至,釋菜先師孔子,師率弟子行禮,弟子拜師,窗友互拜,謂之『拜冬』。教授於家者以次日宴飲弟子,答其終歲之儀,多食餛飩。」
《武安縣誌》也有祭孔拜師的記載:「冬至節,釋菜先師,學校兒童醵金祭禮,午聚餐校內。」師生互相宴請,如《懷安縣誌》所載:「冬至前一日,館徒為師具饌,宴衎盡歡。次日,衣冠拜師,師亦命酒。」有的地方學生家長也與子弟一起參加拜師和宴會活動。「冬至節,民國前,學校師生拜先師孔子,名曰『拜聖』。學生父兄以率子弟拜謝塾師,宴會一日。」(《威縣誌》)「教員與學生父兄會飲。」(《廣宗縣誌》)冬至日又是對教師定聘約和解雇的日子。《靜海縣誌》記載:「冬至日,塾師非次年有成約者即敬。」
豆腐節、隆師
古時候,士子文人階層非常看重字紙。古人認為愛惜字紙是對聖人尊重的表現。(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冬至節又稱「豆腐節」。來歷據山西《虞鄉縣誌》記載是:「冬至即冬節,……各村學校於是日拜獻現實。學生備豆腐來獻,獻畢群飲,俗呼為『豆腐節』。」
祭孔子拜聖時,有的縣掛孔子像,像下邊寫一行字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有的是設木主牌位,木牌上的字是「大成至聖文宣王之位」。據說這「大成至聖文宣王」的稱號是後世的皇帝策封的。
據《清河縣誌》記載,在冬至祭孔時還要「拜燒字紙」。愛惜字紙,不許亂用有字的紙擦東西,在民間、尤其在士子文人階層非常看重,認為愛惜字紙是對聖人尊重的表現,如亂用字紙揩抹髒東西就是對先師的褻瀆不恭。所以把帶字的廢紙收集起來,在祭孔時一齊燒掉,燒字紙時也要師生一齊跪拜。
冬至「隆師」,隆又「尊崇」一義,「隆釋」就是敬師、拜師。此俗流行面極廣。民國前,各書院、學院和私塾均非常重視這一習俗;民國後,一些私塾還在奉行「隆釋」。為什麼在冬至日要「隆釋」呢?《藻強縣誌》解釋說:「冬至士大夫拜禮於官釋,弟子行拜與師長。蓋去迎陽報本之意。」看來這種說法比較接近事實。
如今,各地在冬至都不進行「隆師」活動了,這種習俗已經銷聲匿跡。但是,冬至節總是給人留下了「我國最早的教師節」的好名聲,獲得了後人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