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絕對料想不到,中國古人最早的牙齒潔具竟然是楊柳枝。(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現代人大多懂得牙齒保健的重要性。其實,關於口腔、牙齒的清潔、美觀、疾病、保健,在我國古代就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籽兒一樣整齊潔白。反之,牙齒參差不齊則被視為齟齬,咬合不齊者被稱為齪,排列不齊者被稱為齜,不平整者被稱為齲,均視之為病態。由此可見,古代的人們對於牙齒健康是十分重視的。
古人用楊柳枝刷牙
中國最早的牙齒潔具是楊柳枝,在晚唐時期,人們都把楊柳枝泡在水裡,要用的時候,用牙齒咬開楊柳枝,裡面的楊柳纖維就會出來,好像細小的木梳齒,很方便的牙刷。古語「晨嚼齒木」就是這麼來的。1954年的考古發掘,從西元959年的遼代墓葬中出土的兩把骨質牙刷柄,就足以說明,中國使用牙刷潔齒,少說也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從古書記載來看,到了南宋,城裡已經有專門製作、銷售牙刷的店鋪。那時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頭部鑽孔兩行,上植馬尾。和現代的牙刷已經很接近了。
古代牙膏
宋代,已有了類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藥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來漱口。如果怕清潔不乾淨,便用手指代替現在的牙刷,要不,就用先前說的楊柳枝,蘸上古牙膏清理牙齒。也有用布、手指或者上面提到的古代牙刷,蘸了青鹽,擦牙齒,然後用清水漱口。
據張杲《醫說》記載,南梁劉峻所著《類苑》中有首歌謠,題作《西嶽華山峰碑載口齒烏髭歌》,歌謂:「豬牙皂角及生薑,西國開麻蜀地黃。木律早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青鹽等分同燒煆,研熬將來使更良。揩齒牢牙髭鬢黑,誰知世上有仙方。」早在西元六世紀的南梁就雕刻於石碑的「口齒烏髭」,用皂角、荷葉、青鹽等各種藥物研熬而成,對牙齒有增白留香、消炎鎮痛作用,還兼可烏髮美容。效果比如今的藥物牙膏還要神奇。「口齒烏髭」實在可說是我國乃至世界最早的藥物牙膏。
古人與現代人一樣,都重視口腔保健,都會刷牙漱口。(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古人重漱洗
如今,許多人在每日清晨起床刷牙漱口,或在晚上臨睡前刷一次牙。而我國歷代中醫著作則不僅以為睡前比晨起漱洗對護齒尤為有效,更宣導每餐必漱,醫學名家張景岳《景嶽全書》就指出:「每於飯後必漱,則齒至老堅白不壞。」這是十分科學的。「漱」即洗滌的意思。在古書中早有記載,例如《禮記・內則》:「雞初鳴,鹹盥洗。」說明古人有養成了早晨進行「盥洗」的習慣。這裡的「盥洗」也可能包括漱口在內。
關於「漱口」的直接記載,見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這裡指的是飯後漱口,也有人主張晚上漱口,認為晚上漱口對保護牙齒有更好的效果。宋代張杲著《醫說》:「世人奉養,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將臥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後來有更多人主張每天早晚兩次漱口,以保持口腔衛生。在刷牙工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採用含漱法,以鹽水、濃茶、酒為漱口劑,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撚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延壽書》有用濃茶漱口的記載,「凡飲食訖,輥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不覺脫去而不煩挑剔也。蓋齒性便苦,緣此漸堅牢而齒蠢且自去矣。」
據現代藥理分析,茶葉中除有維生素外,還含有單寧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單寧具有抗菌、殺菌作用。氟化合物則有防止齲齒的作用。說明古代主張用濃茶漱口預防齲齒,是符合科學原理的。
關於酒劑漱口,《醫說》記載:「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這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
當然,「齒至老堅白不壞」的說法只是強調每餐漱洗的重要,牙齒作為人體的器官之一,由於各種原因,總免不了會有傷病,包括常有的缺損。如今牙科對缺損者,常採用鑲補的醫療措施,以恢復牙齒的功能。不知者,必以為很現代;知之者則會想起《新修本草》——在這部唐代就已頒行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中,已有用白錫、銀箔、水銀合成銀膏,以作為牙科填充物的記載。見於《新修本草》的用汞合金補牙的記載,還表明我國的牙科醫療技術,曾經遠遠領先於世界各國。
(文章出自「騰訊」,原標題:〈古人重視牙齒保健:最早潔具是楊柳枝〉)
責任編輯: 袱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