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朋友圈的怪現象:所有孩子都是天才(圖)

 2017-12-15 08:3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孩子
我們是要孩子過得幸福,還是要孩子滿足我們的虛榮?(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7年12月15日訊】朋友圈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所有孩子都是天才。

A的女兒畫畫得了獎,B的兒子書法被展覽,C的孩子能用外語交流,全都要晒到朋友圈,都是360度無死角的完美。

這些孩子不僅活在朋友圈,更活在生活圈,父母提到孩子就滔滔不絕,孩子有了「三道槓」要宣傳,連當上班委也要大肆炫耀,甚至有的孩子鋼琴考級結果還沒有出來,家長就對外說孩子「鋼琴八級」了。

我認識一位家長,孩子的作文被發表在學校的雜誌上,父母喜極而泣,複印了好多份散發給大家看,更沒想到的是奶奶在小區裡逢人便說「我孫子成了作家……」

喜歡炫耀的家長,總能在孩子身上找到「發光點」,如果孩子成績好,就大吹特吹;成績一般,就吹有天賦;沒有天賦,則吹身體好,如,「這孩子一餐可以吃兩碗飯,從來不生病」;如果連這個也沒得炫耀,還能說「這孩子聽話,打他也不哭」……

記得看過一個新聞,一位南京家長跟記者說,對自己當初讓女兒學習鋼琴的事情後悔了,原因竟然是鋼琴無法攜帶,錯過很多能炫耀的場合。

無數個孩子告訴我,他是「代表全家來考試」,學習成了他的負擔,父母總拿他和別人家的孩子去比較。

我們在炫耀孩子的同時,早就忘了:我們是要孩子過得幸福,還是要孩子滿足我們的炫耀欲?

牛蛙之殤

前不久,上海退休教授撰寫的《牛蛙之殤》刷爆了朋友圈,那個患上抽動症的孩子格外讓人心疼。

為什麼叫牛蛙?

考上了上海四大名校就叫牛蛙,其餘的只能算青蛙。

孩子的父母一開始就和鄰居家比拚,孩子各種補習班上了三年,最後居然是鄰居家的孩子當上了牛蛙,他們家孩子是青蛙,這讓他們直接崩潰,無法接受。

「我們家一直都要比他們家優越,這次反倒讓他們壓了一頭,受到了嘲諷與看不起,這個氣讓我們難以下嚥。」

比氣難以下嚥的是,孩子患上了抽動症,這種病全名叫「小兒抽動穢語綜合症」,是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疾病,雖不嚴重,卻很難治癒,醫生說是長期壓力導致的。

後來,孩子的父母終於想通了,也不再盲目炫耀和攀比了。

「我忽然明白一個家庭傳承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所謂的家學,就是讓下一代,比我們更能接近真實的自己。我們所積累的所有財富與資源,並不是要全部交給他,而是讓他在這一切的對照之中,比我們能更快地洞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不虛擲時光與人生。」

還記得傳頌千年的《傷仲永》麼,自小聰慧的方仲永被父親帶著天天炫耀,最後泯然眾人,成了讓人唏噓不已的悲劇。

許多父母,內心的自尊感特別低,需要靠外界的認可、羨慕來給自己增加一些自尊感,他們自身無法獲得,於是就把這種期望值強加到孩子身上。

通過炫耀孩子,會讓他們自尊感爆棚,所以,他們就不斷把孩子逼成了自己可炫耀的資本。

然而內心強大,自尊強的父母,卻從來不炫耀孩子,因為他們看淡名利,追求自我,也會讓孩子去追求自我,他們不需要拿什麼出來炫耀,更加不會拿孩子炫耀,因為他們內心很滿足。

父母用炫耀給孩子營造了一個虛假的世界

《奇葩說》中,肖驍提到一件事,朋友向他秀孩子,拉著他看女兒玩一款早教益智玩具——火火兔。

肖驍內心無比崩潰,可依舊拍著手說「特別可愛、特別可愛」。

他不喜歡這樣的炫耀,也談不上多認同這個孩子,但也只能禮貌性附和。

因為有炫耀就有掌聲,出於禮貌,哪怕是違心,別人也會鼓掌認同。

可孩子卻分不出真假,聽到讚美和鼓勵,就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看到了最真實的世界。

曾在奧運會開幕式大放異彩的林妙可,年初參加藝考卻多次落榜,讓人感嘆是傷仲永的翻版。

她從9歲到17歲,一成不變的搖頭晃腦、嗲裡嗲氣。但9歲時這麼做,別人會說你天真浪漫,17歲還這樣就讓人作嘔。

為什麼她會這樣?

因為9歲的時候搖頭晃腦、嗲裡嗲氣,聽到的掌聲太多了,父母拉著她到處炫耀,給她營造了一個虛假的世界,最後17歲依然如此。

「很多中國的家長都在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他們會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儘可能地搶位子。但其實,成功的道路並不像想像得那麼擁擠,因為在人生的馬拉松長路上,絕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動退下來了。到後來,剩下的少數人不是嫌競爭對手太多,而是發愁怎樣找一個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笑到最後的人是一輩子接受教育的人。」

回顧過去,發現中學、大學時期,有很多很有競爭力的同學,但到了博士畢業以後,還能堅持學新東西的人就不多了。「一些過去比我們讀書更優秀,在起跑線上搶到了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棄了人生的馬拉松,我們能夠跑得更遠,僅僅是因為我們還在跑,如此而已。」

炫耀的父母造就攀比孩子

前不久,一個10歲的男孩圍棋下得好,父母到處炫耀,可是孩子卻說父母不配有他這麼好的兒子。

他嫌棄父母只開得起十幾萬的日產車,說錢比成績好重要多了。

他嫌棄兒童手錶,卻羨慕同學們的iPhone7。

生活在炫耀裡的孩子很敏感,在父母的炫耀聲中,他們什麼事情都要和同學比一個高低,於是就造成了攀比的心理。

他與其說是對父母不滿,不如說是對同學的羨慕和深深的自卑感。

我有一個表姐咬牙把小孩送到了貴族學校,天天炫耀學校怎麼好,寶貝學習如何用功,滿滿的自豪感。

今年暑假,表姐帶著小外甥女來我這裡旅遊,我全程接待,卻總感覺孩子有點悶悶不樂。

我問她是不是不喜歡這裡的風景,她扭捏地說:「我同學都去外國旅遊了,只有我在國內,好丟臉啊。」

原來在父母極力炫耀時,孩子也在相互攀比中,一旦不如意,就會失望、埋怨父母,乃至成了白眼狼。

浙江義烏一母親每月給孩子1200元生活費,卻遭到孩子的埋怨和反對。

機場弒母的留學生汪某,因為母親拿不出高昂的生活費,就在機場捅了前來接機的母親9刀。

中國式的攀比害死人,孩子活在別人的看法裡,生命沒有自我價值,不僅累,甚至會扭曲三觀,變得猙獰可怕。

讓孩子過普通人的生活

不要以為富豪的兒子就可以做溫室裡的花朵,享受榮華富貴,李嘉誠從來都不嬌慣兒子,他堅信,教孩子學會自立自強,學會做人處世,比給他金山銀山要強百倍,所以,兩個兒子從小就被要求克勤克儉,不求奢華。

李澤鉅和李澤鍇雖然出生在大富之家,卻很少有機會享受奢華的生活。他們小的時候,李嘉誠很少讓他們坐私家車,卻常常帶他們坐電車、巴士。有一次,李嘉誠看到在路邊擺報攤的小女孩邊賣報紙邊捧著課本學習,就特意帶兩個兒子經過這個報攤,讓他們學習小女孩認真學習的態度。

李家兄弟在香港聖保羅男女小學上學,在這所頂級名校裡,許多孩子都是車接車送,滿身名牌,可他們卻經常和爸爸一起擠電車上下學。以至兩個孩子經常悶悶不樂地向父親發問:「為什麼別的同學都有私家車專程接送,而您卻不讓家裡的司機接送我們呢?」每次聽到兄弟倆的質疑,李嘉誠都會笑著解釋:「在電車、巴士上,你們能見到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人,能夠看到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通的人,那才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社會;而坐在私家車裡,你什麼都看不到,什麼也不會懂得。」

於是,兩個孩子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樣,在擁擠的電車裡一天天長大。

和學校裡那些大手大腳花錢的同學們相比,李澤鉅和李澤鍇甚至懷疑自己的父親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說的那樣富有。因為小氣爸爸不僅很少給他們零花錢,常常鼓勵李澤鉅和李澤鍇勤工儉學,自己掙零用錢。所以李澤鉅和李澤鍇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做雜工、侍應生。李澤鍇每個星期日都到高爾夫球場做球童,看著小小的兒子背著大大的皮袋跑來跑去,李嘉誠甚是開心。

而當李澤鍇告訴他,把掙來的錢拿去資助有困難的孩子時,他更是笑逐顏開。懂得了勤勞和獨立、懂得助人即是助己的兒子,是他想要的好兒子。他開心地對妻子莊月明說:「月明,好!孩子像這樣發展下去,將來准有出息。」

海明威從小在打獵、釣魚、在森林和湖泊中露營度過,因此他才能寫出《老人與海》這樣偉大的作品;沈從文認為自己只是在江邊打赤腳長大的農民,所以他才能寫出充滿鄉土氣息的《邊城》。

讓孩子過普通人的生活,去經歷人生百味,去觀察世間百態,才是父母最好的饋贈。

雖然沒用炫耀的資本,但卻會因此明白奮鬥的意義,進而不斷完善自我。

父母要教會孩子追求幸福的能力,而不是淪為自己炫耀的工具。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桌子的生活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