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以德服人攻心為上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圖)

作者:古春秋  2017-12-07 03: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諸葛亮是歷史上公認極具智慧的謀臣,以德服人,平服南中諸地。
諸葛亮是歷史上公認極具智慧的謀臣,以德服人,平服南中諸地。(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已經為劉備規劃了北伐中原、復興漢室的願景。劉備託孤之後,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更是以「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作為他報答劉備、忠於劉禪的職分。

然而,蜀國大後方「南中」並未平服。三國時的南中,主要指今四川南部和貴州、雲南等地。這裡居住著一些少數族裔,漢代統稱為西南夷。

章武元年(212年),劉備以李恢為庲降都督,住平夷縣(今貴州畢節),總管南中事務。「庲降」有招徠、降服之意。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平蜀,在南中諸郡設庲降都督,以安遠將軍、南郡人鄧方為朱提郡太守、庲降都督。

庲降都督治南昌縣(今雲南省鎮雄縣),蜀漢建立後,改治平夷縣(治今貴州省畢節市)。延熙中,徙治味縣(治今雲南省曲靖市),領朱提郡(治今雲南省昭通市)、越巂郡(治今四川省西昌市)、建寧郡(治今雲南省曲靖市)、牂牁郡(治今貴州省黃平縣)、永昌郡(治今雲南省保山市)、興古郡(治今雲南省丘北縣)、雲南郡(治今雲南省姚安縣)七郡,共61縣。建制仍屬益州。

庲降都督與江州都督(駐今重慶市)、永安都守(駐今奉節縣白帝城)、漢中都督(駐今漢中市)為蜀漢常置的四個鎮戍都督。

南中諸夷作亂

劉備死後,越巂(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西北)叟族領袖高定起兵稱主,牂牁(郡治故且蘭,令貴州凱裡西北)郡丞朱褒據郡反叛,益州郡(郡治滇池,今雲南晉寧縣東)大姓雍闓反,降吳。雍闓割據益州郡,並企圖奪取永昌郡。益州永昌兩郡是蜀國經濟的重要構成部份,當地各族與漢族經濟文化交往密切。南中另一大姓孟獲也參加反叛。

諸葛亮認為,國家剛逝去君主,決定先安定國內民眾、吏士,蓄積糧食,派鄧芝、陳震與東吳修好,派遣越嶲太守龔祿到南中邊界安上縣進行防備;從事蜀郡常頎行則直接南行,查清事件。

與此同時,諸葛亮派李嚴寫六封書信給雍闓解釋利害,但雍闓只回一書說:「我曾聽過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現今天下成鼎立局面,自稱正朔的都有三個,所以遠人(雍闓)感到疑懼,不知該歸屬哪個。」信寫得十分傲慢。

頎行到達牂牁後,立刻收押郡中主簿,準備查明事實。朱褒便乘機殺害頎行發難,加入叛軍,龔祿亦被高定所害。

南中的騷動使諸葛亮不得不先行南征,以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同時開拓兵源財源。

諸葛亮以德服人攻心為上

建興三年(225年)三月,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諸葛亮這次出師,平復南中三郡,降服孟獲,同年十二月回到成都。前後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

諸葛亮南徵兵分三路。東路由馬忠率領趨牂牁。中路由李恢率領出平夷,向益州郡。西路主力軍由諸葛亮率領,經安上(今四川宜賓西),由水路赴卑水(今四川美姑),趨越巂(今四川西昌)。

漢軍還在路上,雍闓已被高定部兵士殺死。漢軍擊殺高定,漢將軍李恢馬忠又大破諸叛人。

當時的南中,還比較荒僻。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描述說:「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諸葛亮這次南征,取用攻心為上、以德服人的策略,重點就是使南人心服。

據《三國志・馬謖傳》記載,馬謖向諸葛亮建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某心而已。」

這就是說,南中諸夷依仗地勢偏遠和山高路險,很久以來就沒有歸順中原了。如果發兵攻打,今天平伏了叛亂,明天又會反叛。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攻心,讓那裡的居民誠心歸服,才是解決問題的長久之計。

諸葛亮接納馬謖的建議。這與諸葛亮安撫少數族裔的想法完全相符。遠在隆中對策時,諸葛亮就已經提出「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懷柔之策,不專憑武力強壓少數族裔。顯然,諸葛亮對攻心為上、以德服人的策略早就胸有成竹。

因此,這次南征,除殺掉高定、朱褒(雍闓先已被高定部曲所殺)等幾個首先反抗的首領以外,對其他的少數族裔與漢族的上層人士,盡量降服收用,讓他們繼續治理南中。

諸葛亮七擒孟獲

諸葛亮南征戰役中,後世流傳最廣的就是七擒孟獲的故事。七擒孟獲(也稱「七擒七縱」)一詞最早在《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出現,《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也有簡要記載。《三國志・諸葛亮傳》、《出師表》及《三國志》關於當時率軍首領李恢和呂凱的傳記中則沒有直接記載。

據《漢晉春秋》記述,諸葛亮在南中,每戰必捷,聽說孟獲的名頭很大,夷人漢人都歸順他,就叮囑眾將生擒活捉他。

活捉孟獲之後,諸葛亮讓孟獲觀看漢軍的營陣,問他:「你看這樣的軍隊何如?」孟獲回答:「我以前不知道你們的虛實,所以會打敗仗;現在你讓我看了你們的營陣,如果就這樣的話,取勝也是很容易的事情。」諸葛亮笑著放孟獲回去了。

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七十》的記載與《漢晉春秋》幾乎一樣:「漢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捷,亮由越巂入,斬雍闓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門下督巴西馬忠由牂牁入,擊破諸縣,復與亮合。孟獲收闓餘眾以拒亮。獲素為夷、漢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牁、越巂四郡皆平,亮即其渠率而用之。」

這就是說,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孟獲心服口服,表示歸順,並發誓南人從此不再造反。南人歸順後,諸葛亮進軍直到滇池,平服了這次叛亂。

征南之後,諸葛亮允許南中各族自治,不變動各族原有的社會結構,這取得了當地豪族大姓的合作,南中得以安定。

南中成為蜀國大後方

諸葛亮平服南中諸地之後,在當地不留兵,不留官。

為此,有人勸諸葛亮。諸葛亮答覆說:「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吏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

諸葛亮是說,在南中留駐官員有三大難處。首先,留駐官員必須留駐軍隊,但當地很難解決軍需糧草的問題;而且南中剛剛遭受戰火,許多家庭男丁死的死、傷的傷,留駐官員恐怕遭受報復的禍患;夷人官吏憂懼犯有廢殺之罪,害怕自己過失太重,留駐外來官員最終不會獲得信任。不留兵,免去運輸糧草的負擔,這樣會使治理的綱紀框架大致搭建起來,夷漢之間也可以大致相安無事,所以才決定這樣做。

不過,這並不是說一官一兵不留。庲降都督和各郡郡守依然由蜀漢政權委任,從成都派遣,其他職位讓當地首領擔任,縣邑官員「皆即其渠帥而用之」,稱作邑侯或邑君。

最後,諸葛亮任李恢為建寧太守、呂凱為雲南太守,又收降爨習、孟琰等,與孟獲一起授予官職,籠絡南人。只有馬忠是外地人而被任為牂牁太守,但仍能做到受夷人所敬重。

《資治通鑑》記載說:「亮於是悉收其俊傑孟獲等以為官屬,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以給軍國之用。自是終亮之世,夷不復反。」這就是說,漢軍征服南中後,起用當地族裔的首領或上層人士做官,孟獲被加冕為御史中丞。南人上貢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夷漢關係大大改善,諸葛亮在世之時,南方諸夷大致無大的叛亂發生,蜀國內部也得到穩定。

諸葛亮平南中,達到了增兵增財的目的,「軍資所出,國以富饒」,諸葛亮北伐更具基礎。

同時,從南中也獲得兵源補充。據《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諸葛亮「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而李恢平定南土後,「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時費用不乏。」張嶷平牂牁興古僚人後,「招降得二千人,悉傳詣漢中。」

(文章有刪節)

責任編輯: 辰君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