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論語.陽貨》中說:「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意思是說:外表嚴厲而內心虛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牆洞的小偷吧?孔子描述的是春秋末期掌權者(中共邪黨極其類似)的心理,這些人外表道貌岸然,威嚴異常,而內心卻怯懦無比,脆弱至極。孔子非常痛恨這種裝腔作勢、狐假虎威、表裡不一、口是心非、以權謀私、作姦犯科、違法亂紀之人,極度蔑視色厲內荏、欺世盜名之流和作威作福、沽名釣譽之輩。這些人偽裝成仁人志士,竊取他人的虔敬,而內心唯恐被人看破,整日裡提心吊膽,擔驚受怕。在他們的實質沒有被人揭穿之前,呼風喚雨,威風八面,一旦東窗事發,便會心驚膽戰,逃之夭夭。因此,孔子將其比喻成偷雞摸狗的小偷。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也有一些從外表上看,是十分強硬甚至不可一世的貪官淫棍,他們說起話來,趾高氣揚、旁若無人,強拆民房,姦污婦女。經常「色厲內茬」,嚇唬百姓!其實,他們只不過是在用威風八面的外表,掩飾其空虛怯懦的內心。他們氣壯如牛,只不過是為了給自己壯一下膽,裝潢一下門面,只不過是嚇唬那些膽小的、老實忠厚的、沒見過大世面的人。
色厲內荏之人,之所以要掩飾其內心的空虛,要麼是由於這些人確實沒有什麼本事,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內」,一旦人們向他們提出一些問題,或者是小小的發難,他們就會無言以對,其草包的本質,便會暴露無遺;要麼是由於他們有見不得陽光的事,雖然在口頭上講起大道理來滔滔不絕、天花亂墜,而付諸行動時,卻與之背道而馳,怕人揭底,因此心虛。
柳宗元有個名叫《黔之驢》的寓言故事,在這個故事裡,作者為我們形象地展示了一個色厲內荏者的形象:
黔(貴州)這個地方,本來是沒有驢子的,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
有一天,一隻老虎經過這裡,發現了這頭驢。老虎從來沒有見過驢,根本不知道驢是怎樣一種動物(驢與馬列主義的那個馬,同是一類的動物),只不過由於驢的身體,看起來比較大,所以一開始老虎把驢當成了神獸,不敢輕舉妄動,老虎便藏在樹林裡,偷偷觀察它。
漸漸地,老虎壯起膽走了出來,小心謹慎地接近它,繼續觀察。突然,驢子發出一聲長鳴,把老虎嚇得魂飛魄散,認為驢子要攻擊自己,一口氣逃出很遠。
然而,時間一長,老虎通過反覆地觀察分析,看出驢子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只是空有一個可怕的外表而已。當老虎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在它身邊來回走動,但老虎始終非常謹慎,沒有發動進攻。
接著,老虎態度更為隨便,碰擦倚靠、衝撞冒犯它,看看驢子的反應。驢子終於發怒了,用蹄子踢老虎。老虎終於明白了驢子的真正實力,心中暗喜:「啊哈,原來你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於是,高高地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後,心滿意足地離開了。
柳宗元借黔之驢的可悲下場,對社會上那些倚仗官勢、色厲內荏、作威作福的人,進行辛辣地諷刺,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定要認清那些貪官淫棍,色厲內荏、外強中幹的本質,樹立自信,像真正的老虎一樣認真琢磨對方的弱點,不再被「紙老虎」凶悍的外表,所迷惑。
同時,由於色厲內荏之人,所做的事,都不能擺在桌面上,需要掩飾,又害怕被報復,所以總是先下手傷害對方,而且不斷地傷害對方,不斷壓迫人民,不允許人民有言論自由。這樣,他才有安全感!因此,對於這種人,我們要加以防範和抵制。
正告那些貪官污吏,你們那套「色厲內茬,嚇唬百姓」的勾當,已經「日薄西山,氣息淹淹,時日不多,萬分危險」了!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