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招聘會。(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7年10月24日訊】在中國的大學圈子裡,存在一種公開的秘密,叫做就業率造假。
2016年,西北師範大學知行學院數百名畢業生反映,學校為提高就業率,用畢業證、學位證等「脅迫」學生做「假接收函」,按時上交能得到補助100元。而部分未上交的同學,在報考基層服務項目時,發現已經「被就業」,無法報考。
2014年,安徽六安皖西學院一應屆生爆料,自己如果不提供就業證明,就領不到畢業證。
2010年,湖北孝感學院公布就業率超過90%,部分院系接近100%,位居湖北省高校前列。但多名受訪學生卻稱,他們中很多人並沒有就業。只是因為學校威脅若不簽署就業協議,就扣發畢業證和學位證,所以只好隨便找些單位蓋章了事。
與此同時,為提高就業率,該院還給相關負責人下達指標,視完成情況有賞有罰。
眼下正是秋招季,但比找不到工作更慘的,是來年畢業時,糊里糊塗「被就業」。
就業率造假技法由來已久
找公司批量簽就業協議、鼓勵學生去勞動力市場隨意簽就業協議、從網上購買假協議書交差、把學生檔案集體存入人才服務中心……為了提高就業率,各種院校花樣百出。
2006年,《中國青年報》曝光廣州大學松田學院要求學生用就業證明換取畢業證,如不交就業證明,就不給辦畢業離校手續。
於是一些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為了交就業證明,蓋了一家幼兒園的章交上去,一個男生拿著一摞蓋好章的就業證明,一一發給還沒有蓋到章的同學。
同一年,「就業率」一直是百分之九十幾水平的、有10年辦學歷史的西安歐亞學院,其光鮮的面具也被撕扯下來。它曾擁有「全國學生就業實力十強民辦高校」等殊榮。招生也被列入國家統招計畫,很多學生就是看中高就業率才來報考。
而在歐亞學院提供的就業單位名單中,有家「嘟嘟王子影視設計工作室」的公司,一下子就招了16個歐亞學院的學生。調查發現,這其實是一家只有兩人經營的夫妻店。
那16名學生只是來蓋個章,並沒有上班。
有網友反映:「我們學校也要求,結果就是我自己虛構了一個公司,樓下列印店花20塊錢刻章,三塊錢的合同列印費…………」
而某匿名知乎網友也披露了自己在就業季的奇葩經歷:
「畢業時候,輔導員通知,要統計就業率。第一次下發表格,班上48人,只收回20份左右,就業率只有41.66666%。
整理一下格式排下版,原封不動交給輔導員。打回,理由,就業率太低,重做。
然後一個宿舍一個宿舍走訪。
你現在辭職啦?沒關係啦,那上次你工作的地方電話是多少啊?
還沒找到工作啊?沒關係啦,那你想去工作的地方電話是多少啊?
壓根沒找工作,好吧,你就作為特例,畢竟100%就業率看起來也太假了。
……
就這樣,我班統計出了95.8333333%的就業率,輔導員也滿意地將結果上報給學校,學校上報給上一級領導。
某天各種媒體報出’我校就業率90+%……取得喜人成績’」
興許是審「假」疲勞,有關人士似乎都對這種造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特別放心,特別容忍。
就業形勢越來越逼人,就業率卻迷之喜人
從1999年高校擴招至今,大學畢業生數量呈井噴式增長,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只有114萬人,到2017年,達到795萬人,翻了7倍。
為了幫助應屆畢業生求職,大學就業處老師們可沒少操心。
2015年,為了推銷學生,昆明學院把第一批65名優秀畢業生全部搬到了淘寶網,每一個「寶貝」明碼標價1000元,包郵,「寶貝」們統一著白色T恤,待價而沽。
如果企業對淘寶店上的某一名畢業生有意向,向店家支付1000元招聘意向金即可「拍下」學生。
宏觀經濟環境消化不了龐大的畢業生群體,就業率指標被用來假裝解決市場問題。
並不是清華大學學生不夠優秀,這裡面存在的,是就業率統計口徑不一的問題。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曾經解釋過這一問題。
例如,華東師範大學的就業率計算方法,是將畢業生總數減去未就業學生數量,除以畢業生總數。
而清華大學的方法,則是計算深造和就業畢業生數量,佔畢業生總數的比例。
各大學對「靈活就業」的界定標準也不盡相同。清華大學對「靈活就業」的界定是「不簽署三方協議而直接與用人單位簽署勞動合同就業、自主創業和自由職業」,而西安交通大學則在此基礎上加入了「簽訂勞動合同」的部分。
與國內類似的就業率統計,國外也有。
《紐約時報》曾在2014年發布了一份「全球大學就業能力排行榜」。
與中國高校「自評」不同,這份榜單的「評審」既不是高校,也不是學生,而是用人單位。
超過一半受訪者來自1000家全球領先的公司,根據用人單位對於畢業生「可僱用性」的意見,對高校進行評級。
國內外高校就業率的差別主要在統計就業的時間點選擇和調查人數的口徑上。
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發達國家的高校就業率只算就業人群,不包括讀研,在統計時間點的選擇上,以畢業半年後為截止點。
美國耶魯大學就業辦主任Ken Koopmans曾說:「繼續學習深造的畢業生不符合‘就業’標準。如果是參加志願者服務或是在職,他們算作‘就業’。」
而在國外,就業率也並非評估一個學校的唯一元素。
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發布的2017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名報告選取了5項衡量指標。分別為:大學的全球僱主聲譽(佔30%權重)、校友成就(20%)、企業合作(25%)、校園僱主招聘活動(15%)、而最後一項畢業生就業率只佔了影響因子的10%。
與國外依靠三方機構進行調查相比,目前中國的就業率還是依靠學校自報,自我監督。
缺少客觀性的就業率,並無多大參考價值。
相比用就業率來證明大學的含金量,國外大學更青睞用學位的獲取難度來提高含金量。
2014屆中國大學畢業生順利畢業的比率是95%左右。而與之相比較,日本高校近幾年的畢業率大概在70%左右,澳洲大學本科畢業率平均在75%到80%之間,而美國則是發達國家中大學生畢業率最低的,六年內能夠拿到學位的只佔56%。
國外高校有很高的淘汰率,而國內與之相反。
或許是因為他們明白,能不能就業,和學校沒有太大的相關性,更多是一個社會問題。
嚴格高標準地培養一個學生,才是真的沒浪費資源。
就業率不僅是高校自己的指標,更被當成形象工程的一部分
2014年7月,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信息公開事項清單》,將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業流向列入高校必須公開的50條具體指標之中。
在一些地方,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已經成為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內容,甚至還將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高低與「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管理目標勾連起來。
教育行政部門公布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本來是為了讓各家高校所設的專業更接近市場需求。
但一些高校把就業率當成了政績工程、形象工程。
招生與就業率掛鉤的政策在執行過程中走了樣,很多高校圍繞就業率大做文章,在各種利益驅動下,必然出現注水的就業率。
由此,當前高校就業率造假愈演愈烈,而監管卻是隔靴搔痒。
謊報就業率的背後,更是二三線學校的資源競爭
2014年4月,麥可思對2014屆高考生進行的一項研究中,57%被訪者表示上大學是「為了更好地就業」;39%選擇大學最主要的理由是「該大學就業前景好」;36%在選擇專業時則最看重「該專業找工作容易」。
就業率越高,越說明該院系或該高校的辦學業績優異,教學質量上乘,這就意味著在來年的招生大戰中搶得了先機,爭取到更多辦學經費。
高等教育資源投入往往向高就業率的專業傾斜,如果就業率太低,其招生規模就有可能被壓縮。
2005年起,高校的招生計畫與畢業生就業狀況硬性掛鉤,對連續2年就業率不足50%的專業要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就業率連續3年不足30%的專業減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2011年下發的《關於做好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表明,就業率連續兩年低於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畫直至停招。
《雲南省2016年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中,研究生就業率94.8%;本科生就業率97.6%;專科生就業率98.2%,這已經是雲南省高校專科生就業率連續多年超過本科生。
對於本科重點院校來說,自然不愁生源和就業率;但對於很多民辦三本大專院校來說,就業率低帶來的減招或者停招,無異於覆頂之災,斷了財路,被火速踢出了廝殺格局。
教育部近日發布關於做好2017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
「進一步規範就業工作管理,不准以任何方式強迫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不准將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發放與簽約掛鉤,不准以戶檔託管為由勸說畢業生簽訂虛假協議。」
既然相關部門已經叫停了電視上豐胸、增高、增強性功能這些明顯誇大療效,明晃晃騙人的廣告,也期待能狠下辣手,拯救一下就業率這個任人打扮的姑娘。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