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的他爲何不背駡名反受尊敬(圖)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一年的離別,在她的心裏,烙下秋的傷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這一年的離別,在她的心裏,烙下秋的傷感。曾與她有過刻骨愛戀的人決意棄她而去,此時的她仍舊年輕、美貌、恭順,她想不明白,為什麽她沒變,他卻變了。

定格的畫面 不同的理解

1918年的正月十五,本是人間團圓的日子,李叔同卻選擇這一天剃度皈依佛門。幾星期後,他的日本夫人福基傷心欲絕,攜幼子從千裏之外的上海來到杭州靈隱寺,抱著最後一線希望,希望丈夫不要棄她出家。

這一年,是兩人相識的第11年。但幾經思考、探尋,李叔同已下定決心。當福基來到寺外,他避而不見,福基對著緊閉的寺門悲傷的問道:「慈悲對世人,為何獨獨傷我?」

福基請求與他見最後一面。那天的清晨,西湖薄霧,兩舟相向,本是美麗的畫面,在不同人的眼中卻有了不同的含義。

福基:「叔同——」

李叔同:「請叫我弘一。」

一個人望斷秋水,失聲痛哭;一個人漸漸遠去,沒再回頭。

悲傷、無奈,在世人心中多是對她妻子的同情。冷酷、決絕,在世人眼中,多是對李叔同的不解。

最後的囑托 最後的信箋

其實,在李叔同出家前,曾預留了三個月的薪水,並將其分為三份。其中一份連同自己的一綹鬍鬚囑托楊白民先生,轉交給日籍妻子,並拜託朋友將福基送回日本。

福基:

關於我決定出家之事,在身邊一切事務上我已向相關之人交代清楚。上回與你談過,想必你已瞭解我出家一事,是早晚的問題罷了。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思索,你是否能理解我的決定了呢?若你已同意我這麼做,請來信告訴我,你的決定於我十分重要。

對你來講硬是要接受失去一個與你關係至深之人的痛苦與絕望,這樣的心情我瞭解。但你是不平凡的,請吞下這苦酒,然後撐著去過日子吧,我想你的體內住著的不是一個庸俗、怯懦的靈魂。願佛力加被,能助你度過這段難挨的日子。

做這樣的決定,非我寡情薄義,為了那更永遠、更艱難的佛道歷程,我必須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間累積的聲名與財富。這些都是過眼雲煙,不值得留戀的。

我們要建立的是未來光華的佛國,在西天無極樂土,我們再相逢吧。

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將不再回上海去了。我們那個家裡的一切,全數由你支配,並作為紀念。人生短暫數十載,大限總是要來,如今不過是將它提前罷了,我們是早晚要分別的,願你能看破。

在佛前,我祈禱佛光加持你。望你珍重,念佛的洪名。

叔同戊午七月一日

一缽無情淚 最是動人時

在李叔同出家前,他曾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更是西裝革履、服飾華麗的風流才子。

他的出家在當時引起轟動,世人多難以理解,最不能理解的是曾經被他的詩文打動,而又多愁善感的女讀者。有一位女讀者,死心塌地的愛上了李叔同,在他剃度後,天天來寺裏求他還俗。

李叔同請人給那女子送去一首詩,其中最動人的兩句是:「還君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女子聽後,百感交集,哭著走了,從此也不再來求他還俗了。

「無情」是爲放下情代以慈悲

李叔同的無情,不是世俗所謂的無情無義,而是放下世間以「自私」為根本的感情,代之以更爲高尚的慈悲。

多年以後,我才理解了那缽「無情淚」中蘊藏的是什麽,是對世人的慈悲,是看衆生悲苦留下的眼淚。

1942年,李叔同圓寂。他告訴身邊的妙蓮法師:「你在為我助念時,看見我眼裏流淚,這不是留戀人間或掛念親人,而是在回憶我一生的憾事」。


我眼裏流淚,這不是留戀人間或掛念親人,而是在回憶我一生的憾事。(網路圖片)

世事堪玩味 去去莫遲疑

李叔同所作《送別》在幾代人口中傳唱不衰,從前只覺得場景動人,後來竟發現幾段歌詞,從前往後,竟也是李叔同人生感悟、境界的昇華,從「濁酒」、「情千縷」,到最後的「世事堪玩味」、「去去莫遲疑」,個中參悟,引人共鳴。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觚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草碧色,水綠波
南浦傷如何
人生難得是歡聚
唯有別離多

情千縷,酒一杯
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
來時莫徘徊

韶光逝,留無計
今日卻分袂
驪歌一曲送別離
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別雖悲
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予期
去去莫遲疑

本文留言

作者趙長歌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