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爭奪霸權。結果,勾踐大敗,越國瀕臨滅亡的邊沿,他自己也被吳軍困在會稽。勾踐不能容忍失敗,怒氣衝天,又想重新組織一批軍隊,準備與吳軍決一死戰。
有一天,大夫文種進見越王勾踐。他問:「吳國對我們越國這樣侮辱,大王準備怎麼做?」
勾踐捶胸頓足,氣憤地說:「我一定要再與他們決一死戰。」
文種問:「大王現在的軍隊與以前的軍隊相比,是否更強一些呢?」
勾踐說:「我現在的軍隊,不如以前。」
文種說:「大王用以前的精銳之師,也無法打敗吳國。現在這些殘兵敗將,又如何能抵擋吳國的虎狼之師呢?」
勾踐說:「亡國之恨,不共戴天。我不報此仇,誓不為人!」
文種說:「大王明知無法打敗吳國,為什麼要逞匹夫之勇,讓士兵白白犧牲呢?」
勾踐說:「難道我們就這樣算了?」
文種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大王您為什麼不暫時屈服於吳王,保持一種屈辱的地位,讓他對您放鬆警惕,然後再有所作為呢?這難道不比現在與他們決一死戰好嗎?」
勾踐說:「有道理!小不忍,則亂大謀,我不應該如此衝動!」
於是,勾踐親自去做吳王的臣僕,讓他的妻子做吳王的妾。每次吳王出行的時候,他都走在前面,牽馬開道。吳王十分高興,先是對勾踐任意凌辱,後來逐漸對他放鬆了警惕。勾踐暗中操練軍隊,發展生產,最後,終於滅掉了吳國,殺了吳王夫差。
莊子對他的弟子們,講起這件事,說:「老子說過:‘柔可以勝剛,弱可以勝強,天下沒有不知道這個道理的,但是沒有能實踐它的!’越王勾踐親身實踐了它,所以他能稱霸天下。」
【附言:道的智慧】
「柔可以勝剛,弱可以勝強」,其關鍵在於忍受。忍辱負重,一直是道家所主張的處世之道,因為道家看到了事物的變化和發展,優勢與劣勢的互相轉化,所以他們強調忍受。忍受,就是為了等待轉化。百煉鋼化作繞指柔,忍以待變。
(事據《淵鑒類函》)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