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清心寡欲--為學與養生之道的基礎(圖)

 2017-08-06 12: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清心寡欲--為學與養生之道的基礎
清心寡欲不在物之多寡,在於心淨!因此,很多人在城市待久了,總想回歸山林,洗淨一下多欲的心靈。(圖片來源:Unsplash)

御物無心而不受物累,是為道者。為欲所御而被物奴,即是俗人。清心寡欲不在物之多寡,在於心淨!聖者,坐擁家財億萬或權力無限,一樣無欲無求而順其自然,心清並不防礙其富有;俗人慾望無限,身無餘物占大多數,無產者何曾寡欲過?因此,權與財之勢力大小乃命中有無,無關是否清心寡欲,與個人道德追求也無直接關聯。

上古時代留下「聖人不在朝中,即在醫卜」的前秦總結,及「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山」晉朝之道論,皆是明證。

從人類歷史而言,東西方社會無論身處哪個社會階層,清心寡欲者最多福多貴,也最受人敬重和信賴。名利之物欲強盛,表現心強烈者才是一切環境之亂源。心清而靜才有定力搞研究,真正大科學家、大發明家及大學問家,沒有不寡欲的。

現代社會一知半解者,到處宣揚清心寡欲意味受窮之謬論,以此而傳邪教實屬愚昧無知。逞口舌之快而抹黑正信,無意之中造了多少惡業?天災人禍,也必如影之隨身了。

愛因斯坦這些大科學家,被世人當白痴天才,其實是不理會世事,不太關心俗務而己。為俗務的名利占用時間太不划算,清心寡欲就被當白痴。

貝多芬不成聾子,是不會有那麼大的音樂成就!音樂家要在社會實踐中多吃苦練歷,多走多看聚累成功以後,貝多芬就成聾子。這樣保持敏銳的觀察力的同時,又不會被世俗的是非干擾。保持清心,才能出那樣超凡脫俗水準的作品!

為什麼孫臏被臏刑才能成就他的兵法?為什麼膝蓋被剜刑和宮刑的司馬遷才能完成史記?!為什麼包括曹雪芹在內的中西大藝術家和文學家,在世多清貧?

藝術家和文學家們,要先勞其筋骨,苦其心智成就精神上的高度,才有作品的高境界!這也需要外在環境的隔離世間,與世俗保持距離才能有所成就!清心寡欲也需外在環境的保證。

與世無爭者往往大智若愚,不同俗流的曹雪芹被俗人認為貧困潦倒,這個道理是一脈相承的。

清心寡欲,是成就文武之道、商道及為政之道乃至一切正道的基本功夫。中國文化中的「覺悟」二字,由此而來!

中西內外之古往今來,無論階層高低與個人材質幾何,那些清心寡欲者,除少幹蠢事以外,該有的不會少半分;名利慾望越強越喜歡表現的,哪個不是蠢事做絕?

清心寡欲,就是為學中的養生與保身之道!貧者全性命而集厚德,富貴者以保平安而延福壽,慎終追遠、光前裕後之精要。慎思而言行,清心寡欲以達身心健康,而自覺覺人,正道之始也。

責任編輯: 隅心 来源:正見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