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外匯儲備到底該有多少才合適?

【看中国2017年7月30日讯】中國央行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0,568億美元,連續第5個月回升,是2014年6月份以來最長上升周期。

外匯儲備是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話題。

1992年以來,中國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剛開始時,大夥兒都挺高興,覺得外匯儲備是口袋裡的錢,多了是好事兒。但到2014年6月份外匯儲備創下近4萬億美元的歷史高點時,不少人又提出疑問:外匯儲備過多,會不會變成負擔?

這種擔心並沒有持續很久。從2014年三季度開始,中國外匯儲備開始減少。截至目前,外匯儲備共減少了近1萬億美元。

一國外匯儲備到底該有多少才合適?中國的外匯儲備“家底”到底是厚還是薄?

外匯儲備是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

1992年初,中國外匯儲備只有217億美元,隨後持續攀升,2014年6月份達到3.99萬億美元。當時人們非常擔心,這麼多的外匯儲備要怎麼處理?的確,近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邊際成本已經超過邊際收益,如何保值增值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繼續增加外匯儲備已不再合算。

外匯儲備實際上起到了經濟“穩定器”的作用。正因為有大量外匯儲備,才得以抵禦國際金融危機等嚴重外部衝擊。較大規模的外匯儲備更有助於中國維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所需的良好外部條件。

但外匯儲備也並非越多越好。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可能造成國內通貨膨脹、提高央行存款準備金率和對衝操作壓力,對貨幣政策形成制約。

對於外匯儲備規模,一般教科書上的答案是這樣說:一個國家的外儲能夠應付3個月至6個月進口的需要、償還短期外債的需要就夠了。但現在的狀況已經發生了變化,中國經濟的體量和金融市場的規模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當下世界經濟金融形勢更是與當時截然不同。

因此,外匯儲備該有多少才合適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能否滿足一國所需才是關鍵。中國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認為,外匯儲備規模是一個連續變量,受多種因素影響始終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因此對其合理水平的衡量需要綜合考慮一國的宏觀經濟條件、經濟開放程度、利用外資和國際融資能力、經濟金融體系的成熟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2014年三季度,隨著國際資本開始從新興經濟體流出,中國外匯儲備出現下降。中國外匯儲備下降受國際經濟形勢變化、主要國家貨幣政策分化影響,也與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有著密切聯繫。如果企業收入了外匯不賣並變成外匯存款持有,外匯儲備就不會因此增加;如果企業購買了外匯以後不對外支付,而是存到銀行,外匯儲備也會下降。

外匯儲備的下降還與外匯市場的波動有關。由於中國官方外匯儲備以美元計價,以其他貨幣形式持有的外匯儲備要受匯率變化的影響。例如,美元匯率走強,中國外匯儲備中的非美元資產在折算成美元時,就出現了“縮水”。

本文留言

作者陳果靜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