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之祖!連韓愈也推崇的石鼓文(圖)


石鼓文之所以有此名稱,是因為它的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Pixabay)

石鼓文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每塊石頭高約三尺,直徑約兩尺,是由山中天然的大圓石略加雕琢而成,文字即刻在石鼓的周圍,每具石鼓上刻有四言韻詩一篇,共十篇。

石鼓文全文約七百餘字,現在只流傳下來二百餘字。起初,石鼓文埋沒在陝西鳳翔府附近的荒野中,地處歧山之南。到隋唐時期才被人發現,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即西元817年,韓愈曾作文記述這件事。元和十五年,鄭餘慶安放在鳳翔府的孔廟內。北宋建都河南,專門在汴京為石鼓文建造房屋以作收藏之用,到宋徽宗宣和元年,房屋建造完畢,即將石鼓文移置其中陳列,並特意用黃金塗在石鼓文的刻痕上,加以保護。

隨後,金人自北南下,汴京淪陷,將石鼓文遷移至當時的中都,即北京,並將石鼓文上的黃金掘起。到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太守郭守敬將石鼓文移至北京孔廟大成門左右。

關於石鼓文的來源,一種說法認為石鼓文是戰國時代秦國的遺物,內容介紹秦國國君遊獵的十首四言詩,亦稱「獵碣」。

另一種說法又按《書斷》所說為「諷宣王畋獵之所作」,即周宣王時期太史籀所作。此石鼓文書法朴茂渾古,清康有為稱之:「如金鈿委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采。」歷代以來稱頌不已。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