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之所以有此名称,是因为它的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图为示意图。(图片来源:Pixabay)
石鼓文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每块石头高约三尺,直径约两尺,是由山中天然的大圆石略加雕琢而成,文字即刻在石鼓的周围,每具石鼓上刻有四言韵诗一篇,共十篇。
石鼓文全文约七百余字,现在只流传下来二百余字。起初,石鼓文埋没在陕西凤翔府附近的荒野中,地处歧山之南。到隋唐时期才被人发现,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即西元817年,韩愈曾作文记述这件事。元和十五年,郑余庆安放在凤翔府的孔庙内。北宋建都河南,专门在汴京为石鼓文建造房屋以作收藏之用,到宋徽宗宣和元年,房屋建造完毕,即将石鼓文移置其中陈列,并特意用黄金涂在石鼓文的刻痕上,加以保护。
随后,金人自北南下,汴京沦陷,将石鼓文迁移至当时的中都,即北京,并将石鼓文上的黄金掘起。到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太守郭守敬将石鼓文移至北京孔庙大成门左右。
关于石鼓文的来源,一种说法认为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内容介绍秦国国君游猎的十首四言诗,亦称“猎碣”。
另一种说法又按《书断》所说为“讽宣王畋猎之所作”,即周宣王时期太史籀所作。此石鼓文书法朴茂浑古,清康有为称之:“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历代以来称颂不已。
責任编辑: 云淡风轻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