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之過:新中產變成了心中慘?(圖)
天量M2悉數注入房地產從而造成的不動產價格增值過快 ( 圖片來源: pixabay )
【看中國2017年5月14日訊】中產這個詞,今天已近乎一個笑話。前幾年,當媒體上流行的中國「中產階層消失」這樣的說法時,筆者就指出過,其實中產階層在當今的中國並沒有消失,只是應該改換一個說法。把「中產」兩個字改為「中慘」,即是中等程度的悲慘,或許更加符合現在中等收入階層的真實情況。
最近,國內某招聘網站發布了《2017中國新銳中產調查報告》,這份報告將年薪10到50萬元人民幣的人群定義為中產階層。此舉引來了網民吐槽。其實這幾年經常會有一些機構隔三差五發布一些所謂的中產調查報告,基本上都把年收入幾十萬的人群定義為所謂中產。
但每次發布這類榜單和調查報告,都會引起網上狂吐槽。歸納各方網友意見,大家吐槽的內容在於:如果這點收入就算是中產階層,那麼這個階層的日子現在過得真是夠苦夠慘的。這種悲慘把我們引向一個更深的問題:在地產主導一切的中國,社會階層是應該以工資劃分,還是應該以持有多少不動產來劃分?
從「中產」到「中慘」,從當年的美滋滋階層到現在的苦哈哈人群,這當中的急速變化發生在近十幾年的時間裡面。從當中可以看出我們這個社會變化之迅速,真令人趕不上趟。不知道各位上了年紀的讀者是否還記得,很多年前當我們說到中產這個詞的時候,其實是帶著一種很小資、很高大上的感覺,彷彿中產是一個多麼了不得的階層。
稍加分析就不難知道,前些年人們對於中產的正面形象是有經濟上的原因的。
我們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時間段來看,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批中產階層是由90年代的股市獲得第一桶金的。對於老股民而言,中國早期的股市賺錢能力並不亞於後來的不動產。據媒體統計,從1996年開始到2000年結束的大牛市當中,股票經紀人的平均收入是當時公職人員工資的四倍以上,投資者中獲利最多的,更是無法給出準確統計數字。
當年敢於在股票市場投資的勇敢者有不少都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後的股市進入長達五年的熊市,上證指數跌到998點。但是在這之前即撤離的人,又開始了他們的另一項投資行為——買房。
1998年的商品房改革,令中國股民之前賺到的錢有了最佳的去處,為自己置產成為了當時世紀之交時期的一種流行風潮。從1998年下半年開始,國家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此舉也令中國的中產階層概念坐實,之前即便有再多錢,但沒有購置不動產,那麼也很難被歸類為什麼中產。中產最起碼來說,應該是有房有車有事業。在1998年以後,不動產的選項成為中產階層普遍的可能,人們購房的意願也開始集中爆發。
從房改起點到2008年北京奧運,一線城市的一套房子的總價基數遠遠超過中等家庭年收入基數高達8倍以上。房價在這段時期的暴漲,令之前投資購房的家庭財富總值暴增,拉開了與沒有購置不動產的人之間的距離。「中產」階層的財富值開始因為不動產而有明顯的增加。
在北京奧運那段時期,很多人都呼籲說房價漲得太離譜。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就連著名的地產老闆潘石屹當年也有類似言論。在2008年的時候,有一種所謂的拐點論甚囂塵上,認為連漲十年的房價也該消停了。但事實卻剛好相反,這十年的房價上漲只是一種「熱身運動」,在2008年以後,中國房價的前所未有的價格暴漲才真正開始。
伴隨著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各國政府開始搞貨幣擴張,在中國,則是著名的量化寬鬆計畫,央行向市場釋放天量貨幣信用,宏觀調控這隻看得見的手在大肆的呼風喚雨。據統計,2008到2012年,中國貨幣供應量激增50萬億元,幾乎翻番。或者我們換個演算法,來看看這些年我們多製造出了多少廣義貨幣。
如果我們按照M2與GDP之比大致維持在1.5倍的合理水平來計算,2009年開始,中國的貨幣供應就超過了這個標準,並且一年比一年超得多,也就是每年向市場投放的「多餘」貨幣越來越多。
2009年,中國的M2貨幣「多」了大約10萬億,到2013年,每年「多餘」的貨幣增加到22萬億,再往後四年,到2016年底,每年「多出」的貨幣已經達到大約44萬億。把2008年以來「超出」的貨幣加在一起,多出來的廣義貨幣總量超過百萬億。這些多出來的「錢」統統流進樓市,尤其是一線城市樓市,帶來了近十年來的樓市第二波瘋長。
對照廣義貨幣量,來看房價這些年的漲幅,發現房價完全反映出了寬鬆金融政策帶來的後果,如同病人的心電圖一樣準確及時。據官方數字,從1998年住房市場化開始,到2015年,全國房屋均價上漲279%。而在一線城市,房屋均價上漲更快。北京房價在2000年平均不到5000元,2016年五環內均價超過5萬,是房屋商品化初期的10倍以上。在這種高速增長中,尤其以2008年以後的漲幅最為劇烈。
從2008年到去年的樓市暴漲,徹底拉開了一線和二線城市,以及二線和三線城市的不動產價格。不動產價格的巨大差距,造成了不動產持有者財富總量十倍甚至幾十倍的差距。這帶來兩個不可逆的趨勢:一是無房者和有房者財富差距不可逆轉的增大;第二是一線城市業主與其他城市業主財富差距不可逆轉的增大。
如今,媒體上面爆炒的所謂社會階層固化,本質上其實是近十年來天量M2悉數注入房地產從而造成的不動產價格增值過快,以及不同地區地產增值的嚴重不均。再強調一次,這個趨勢不可逆轉。
不知你是否看懂了。這個財富增值趨勢對於誰最有利?答案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所謂的中產獲益最大。換句話說,也就是在90年代到2008年以前炒股,2008年以後買樓的中間以及上層收入階層。從時間上推斷,他們應該以60後、70後居多。
時間走到今天,更年輕的80後人群基本進入30歲,生活逼迫他們不得不具有置產、投資等等的實際需求,他們對於中產階層的身份認同也是非常強烈。這群人,就是所謂的新中產。
然而,當不動產價格很便宜,買房門檻低並且穩賺不賠的時候,今天的新中產還在上中學。等他們進入社會成家立業時,房地產門檻已經很高,整個社會已經完成了對於地產經濟紅利的「分食」,該賺錢的已經用不動產賺足離場,開始鼓搗更賺錢的金融工具了。換言之,肉已經被前人吃完,現在只剩下骨頭,硬的很。在如今重重限購政策之下還堅持要買房的人,就是執著的啃骨頭的人。勇氣可嘉,但死的很慘。
新中產的悲劇,其實就是地產經濟帶來的副作用。本質上說,依靠地產拉動的經濟就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它依靠非理性的不動產增值,洗劫了全社會的財富,極大福利了當時的投機者,但卻是提前透支了子孫後代的財富和購買力。
當人們享受這種地產經濟模式的好處時,大家渾然不知危機將至,只有等到下一代的人進入社會,這種跨越代際的財富差距才會以一種非常刺眼的方式進入人們的視野。而當人們發覺到這一點時,做任何補救都是無濟於事。
讓我們回到開篇提到的「中產階級財富調查」,為什麼新一代的中產苦不堪言?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收入問題,而是因為無論他們的收入情況如何,都不太可能追得上房價的增長。
在九十年代以來形成的老中產和現在產生的新中產之間,有一場激烈的財富拉鋸戰。而在這場競技中,今天的新中產們手中幾乎沒有任何籌碼,無論你年收入十萬也好、二十萬也好,在前十年的天量M2與地產經濟挖的坑面前,始終顯得蒼白無力。基本上來說,80後新中產們今天過得幸福不幸福,其實取決於你老爹在十年前有沒有在核心地段多買幾套樓。
這就是事實,殘酷得讓人再也喝不下任何心靈雞湯和成功學。還不死心的你會問:今天的年輕人還能不能趕上像是1990年代、2000年以來的股市、樓市那麼好的財富機會呢?有人說,萬眾創業在今天就扮演著過去二十年股市、樓市帶給普通人的財富神話。
是的,或許通過創業從而直接與資本對話是新中產們發財的最後機會。但也請意識到,這座創業獨木橋通過的難度已經遠遠超過了二十年前的股市和十年前的樓市。九死一生的創業,被資本的風吹飛起來的只是少數剛好走到風口的豬,然而只要風一停豬就會落下,回歸混吃等死的豬的日常生活。所以,還是醒醒吧,起來繼續搬磚。
新中產變成了新中慘的過程,述說著中國的地產經濟在今天如何榨干中間收入階層的故事。可以說,高房價創造出了老中產,卻又消滅了新中產。這個令人絕望的故事沒有結局,正如財富滾滾看不到終點。你能為改變現狀做點什麼呢?嗯,除了接受現實、調整心情,你恐怕啥也做不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