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山】乾隆碑刻有玄機(中)(圖)


雍正皇帝誠信佛教,性格剛毅,處事果斷,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傑出政治家。(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接前文)

雍正皇帝,清世宗胤禛(1677∼1735),胤禛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康熙的太子被廢後,胤禛最終繼承皇位,改元雍正。胤禛誠信佛教,深謀遠慮,性格剛毅,處事果斷。在位十三年,勵精圖治,力行改革,整治貪腐,清理錢糧,攤丁入地,擴大墾田,創設軍機處,革除旗主,平定青海,安定西藏,改土歸流,等等。促進了國家生產發展,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政局穩定,邊疆鞏固,統一增強,對康乾盛世的連續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為乾隆創建「大清全盛之勢」,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傑出政治家。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胤」字是康熙帝的諸子共用的排輩字(雍正即位後,諸兄弟諱,改序「允」字)。康熙帝為皇子們賜名都取「示」字旁,有賜福的含意。「禛」字在《說文解字》中則意為「以真受福」。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圓明園」,被八國聯軍焚燬掠奪的那個曠古絕今的名園,就是康熙帝賜予皇四子胤禛的園邸。「圓明」二字也是康熙帝賜予他的,意謂「圓而入神,明而普照」,是君子自修也是帝王治國的極高境界。之後胤禛便以此二字自號為「圓明居士」,又號「破塵居士」。(錄自《換個角度看雍正》)

遼寧省檔案館收藏的「康熙遺詔」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同一內容。其中寫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咸使聞知。」這皇四子胤禛,就是雍正。(《遼瀋晚報》之《「康熙遺詔」首曝光證明雍正沒有篡位》;百度百科)從「康熙遺詔」中可以看到,康熙大帝對皇四子胤禛的評價是頗高的。

清宗室、史學家昭槤說:「憲皇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余嘗聞內務府司員觀豫言,查舊案檔,雍正中惟特造風、雲、雷、雨四神祠,以備祈禱雨暘外,初無特建一離宮別館以供游賞。故當時國帑豐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南懷瑾說:「清朝入關定鼎八十年後,有了一位文學詞章並不亞於任何一位翰林學士;談禪說道,並不遜於禪門宗師的雍正皇帝。他的為政之道,使人不敢欺,亦不可欺。內肅權貴,不避親疏。外立綱常,赫如烈日。用此守成,當然可使內外肅穆,誰敢與之抗衡。他是真實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付予兒孫好自經理。實在可算是歷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為歷代職業皇帝中絕無僅有的一人。」

乾隆皇帝曾為雍和宮刻過碑文。在碑文中,乾隆提到,「曩我皇考孝敬昭事我皇祖,凡臨御宴處之適且久者,多尊為佛地,曰‘福佑寺’,則沖齡育德之所也;曰‘恩佑寺’,則鼎成陟方之次也。永懷成憲,厥有舊章。而稽之往古,‘修真’,本唐高龍躍之宮;‘慈慶’,乃渭水慶善之宅。宋則祥符錫慶,祠號‘景靈’。咸因在潛之居,實曰神明之隩。」

從這段記述可以看出雍正皇帝非常孝順崇敬康熙大帝,「凡臨御宴處之適且久者,多尊為佛地」,康熙大帝所到之處呆的時間長久的地方,被雍正尊為「佛地」,起的名字虔敬肅穆,「福佑寺」、「恩佑寺」。甚至宮宅也有「修真」、「慈慶」這樣的名字。原因是「咸因在潛之居,實曰神明之隩。」

乾隆還提到,「我皇考向究宗乘,證涅盤三昧,成無上正等正覺。施洽萬有,澤流塵劫。帝釋能仁,現真實相。群生托命,於是焉在。」

對於這段話,專家是這樣解讀的:

「能仁」就佛教來說,是釋迦牟尼的名字的漢文意譯,而」涅盤三昧」、「成無上正覺」一般而言,只有修行至成佛境界的行者才有用此語形容的資格。雍正是「倚靠他致力地習佛修行(向究宗乘),所以在此世修成正果,達到佛業」。(根據《「滿洲」與「文殊」的淵源》)

「能仁」是大能大仁,代表的是他以人身修成佛,也代表著浩浩蕩蕩的慈悲(積極有為的善);「寂默」就是真空,代表的是無邊無量的智慧(真空無為的忍)。「帝釋能仁,現真實相」可解為雍正帝與釋迦牟尼一樣,都是苦心孤詣修成佛果。最後一句話則是說與雍正帝一起降世的眾生,都把生命的前程寄託在他身上。(根據《換個角度看雍正》)

根據《翻譯名義集》:釋迦牟尼「摭華云:此雲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盤。悲智兼運,立此嘉稱。發軫云:本起經翻釋迦為能仁。本行經譯牟尼為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牟尼」是當時對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稱謂,譯作「文」、「寂靜」等,是聖者之德,「釋迦牟尼」漢譯又作「能仁寂默」。一般也稱為「釋尊」或「佛陀」。(百度百科)

雍正帝勤於佛法修行,曾稱早年開悟。乾隆的佛法修煉就深受雍正的影響,曾參加雍正晚年在宮廷舉行的「當今法會」,並有當時所寫的禪詩流傳於世,乾隆與雍正可說是有即父即師的淵源。(《「滿洲」與「文殊」的淵源》)

從傳世的文獻中,我們知道雍正帝當年在宮廷舉行的「當今法會」,宗親、重臣、高僧雲集。留有文字記錄的有:皇十七弟果親王自得居士、皇四子和碩寶親王長春居士(後來的乾隆皇帝)、皇五子和碩和親王旭日居士、多羅平郡王福彭如心居士、大學士伯鄂爾泰坦然居士、大學士張廷玉澄懷居士、左都御史張照得天居士、覺生寺文覺禪師元信雪鴻、聖因寺悟修禪師明慧楚雲、拈花寺方丈僧超善若水、萬壽寺方丈僧超鼎玉鉉等。(雍正皇帝《御選語錄》之《當今法會》)

那麼,按照乾隆碑刻,雍正帝已經修成正果,得到佛位了!

雍正帝的死因是清宮疑案,後世眾說紛紜。乾隆碑文中的頌詞這樣寫道,「慈雲廣蔭,甘霔長濡。入涅盤海,系如意珠。」似乎是指雍正帝圓滿涅盤,已得如意大自在。

當有佛教持戒清淨的修行者離開人世時,許多人會尊稱他(她)們進入涅盤或圓寂。(百度百科)

這是否是雍正帝離世的真正原因呢?筆者不敢妄自揣測,但是至少乾隆的碑刻提供了一種答案,作為雍正帝的兒子,應該是最瞭解雍正的,也應該是對內幕最知情的吧,乾隆皇帝難道不是這段歷史的最有力證人嗎?

清宮謎案,撲朔迷離。迷中有謎,誰解其味?

《雍和宮碑文》全文如下:

雍和宮碑文

皇考世宗憲皇帝,肇封於雍邸,在京師艮維,與太學左右相望。迨紹纘大統,正位宸極,爰命舊第曰「雍和宮」,設官置守。甍宇堊飾,無增於昔,示弗忘也。越歲乙卯,弗吊昊天,龍馭上賓,攀髯莫逮。維時喪儀具展,禮當奉移。

念斯地為皇考藩潛所御,攸躋攸寧,幾三十年。神爽憑依,倘眷顧是,廼即殿宇而飭新之,以奉梓宮。易覆黃瓦,式廓門屏,欞星綽楔,規制略備。洎山陵禮成,於此敬安神御,歲時展禮,至於今十稔。予小子紹庭陟降之忱,朝夕罔釋。深惟龍池肇跡之區,既非我子孫析圭列邸者,所當褻處,若曠而置之,日久肅寞,更不足以宏衍慶澤,垂燾於無疆。

曩我皇考孝敬昭事我皇祖,凡臨御宴處之適且久者,多尊為佛地,曰「福佑寺」,則沖齡育德之所也;曰「恩佑寺」,則鼎成陟方之次也。永懷成憲,厥有舊章。而稽之往古,「修真」,本唐高龍躍之宮;「慈慶」,乃渭水慶善之宅。宋則祥符錫慶,祠號「景靈」。咸因在潛之居,實曰神明之隩。後先一揆,今昔同符。是用寫境祗林,莊嚴法相,香幢寶網,夕唄晨鐘。選高行梵僧居焉,以示蠲明,至潔也;以昭崇奉,至嚴也;以介福厘,至厚也。

我皇考向究宗乘,證涅盤三昧,成無上正等正覺。施洽萬有,澤流塵劫。帝釋能仁,現真實相。群生托命,於是焉在。豈特表範睟容,為章淨域已哉!予小子瞻仰之餘,間一留止,緬憶過庭,怵惕興慕。

敬勒石以紀,系以頌曰:於皇皇考,褆福無疆。奕奕朱邸,積慶流長。乘六以御,茲焉發祥。時雍協和,聖謨孔彰。其一。

鼎成於湖,神御攸奠。陟降在天,聖靈式眷。愾乎斯聞,僾乎斯見。超宋景靈,邁唐慶善。其二。

懿彼淨覺,廣樹良因。澄圓性海,般若通津。慧燈普照,法寶常新。敷華玉地,轉曜金輪。其三。

矧是丹宮,藩封拜賜。載寢載興,凝禧集瑞。人世香臺,梵天忉利。擁吉祥雲,開歡喜地。其四。

標新福界,冥契慈緣。雁堂集侶,鹿苑棲禪。香華送雨,貝葉霏煙。雲車風馬,歆顧珠筵。其五。

仰惟聖德,昊天罔極。以妙明心,運大願力。孰為權應,孰為真實。無去無住,歷化千億。其六。

慈雲廣蔭,甘霔長濡。入涅盤海,系如意珠。恆沙大千,共味醍醐。不可思議,浹髓淪膚。其七。

灼灼靈儀,巍巍瑞相。言瞻言依,徘徊惻愴。十地四天,鴻恩融暢。盡未來際,永資慈貺。其八。

(《國朝宮史》;《清代喇嘛教碑刻錄》)

此碑文為清高宗弘歷撰,碑現存北京雍和宮。雍和宮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為康熙第四子胤禛(即雍正)即位前的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稱現名。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停放胤禛靈柩,將宮內永佑殿、法輪殿等主要建築改易黃瓦。乾隆九年(1744年)改為喇嘛廟。雍和宮規模宏大,現存建築完好。由南而北有五進院落。主要建築有影壁、牌坊、山門、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萬福閣內有著名的檀香木彫刻的彌勒站像,高26米(地面上18米),體軀雄偉,比例勻稱。(《清代喇嘛教碑刻錄》)

雍和宮是北京最大的喇嘛教廟,在清代,直屬清中央政府管轄,選派宗室王公管理雍和宮事務。額定喇嘛504名。《雍和宮碑文》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刻寫,分立於天王殿前東、西兩座碑亭,東為滿、漢兩體文,西刻蒙、藏兩體文。(《清代喇嘛教碑刻錄》)

除了具體施政,由雍正帝親自編纂或撰寫的著作包含:《御選語錄》、《經海一滴》、《教乘義海》、《大義覺迷錄》、《朋黨論》、《雍正御錄宗鏡大綱》、《揀魔辨異錄》等等。除了《大義覺迷錄》與《朋黨論》之外,全是與修佛、修道有關,其中多是雍正帝足成一家之言的證悟心得。(錄自《換個角度看雍正》)

流傳後世的康熙大帝《庭訓格言》,就是雍正八年(1730),雍正帝追述其父在日常生活中對諸皇子的訓誡加以彙編而成的。

筆者摘錄數則雍正帝所作的禪詩如下:

《寫真》:「有人有我渾然幻。無我無人非是真。獨坐有時山夜冷。朝廷清淨一王身。」

《小園三字經》:「圓明園。真妙好。如佛地。同仙島。青山環。綠水抱。鶴銜芝。魚吞藻。有交梨。多火棗。種桑麻。植粳稻。閱六經。禮三寶。任春秋。隨晚早。不拘束。無煩惱。奉天時。養吾老。」

《閑言說》:「遍界無藏覆。不挂一絲頭。隨緣閑飲啄。悠然任自由。」

《不識路》:「山自高兮水自清。乾坤物我太分明。偶然忘卻來時路。偏向他人行處行。」

《易難》:「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不造罪福。出平入平。」

《偶成》:「紅塵覺海原無隔。堪笑眾生眼自瞞。莫謂毫端全攝去。者毫更是障知端。」

《塵心》:「身是心中物。心是身中神。法界亦若爾。塵空兮空塵。」

《聞鐘聲》:「一聲萬籟寂。萬籟一聲鳴。不是知音者。徒勞側耳聽。」

《懺修》:「心從何起將心懺。懺得心空罪福空。修幻修兮行幻行。上天下地自從容。」

《自在》:「明明洞洞絕塵纖。露露堂堂遍大千。妙諦不言空與色。人間天上任安然。」

(以上禪詩錄自雍正皇帝《御選語錄》之《圓明居士語錄》)

關於對雍正皇帝的歷史正見,因篇幅有限,這裡就不贅述了。海外已有學者系統整理了詳盡的資料,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查看署名為「小童子」的學者發表的系列文章《換個角度看雍正》,筆者讀過之後,非常驚訝,強烈衝擊已有的觀念和認知,震驚之餘對雍正皇帝有了全新的瞭解和認識。

祛除對某個歷史人物的偏見和誤解也許並不容易,筆者深有體會,這種思想衝擊帶來的巨大反差,有時甚至需要一些時間來調節、緩衝、適應。可是歷史是不容被歪曲和玷污的,我們必須尊重歷史的本來樣貌。如果努力拋開影視劇、文藝文學作品、野史雜聞、尤其是清宮電視劇的干擾和影響,用歷史的正見、挖掘更多的資料和史實,也許會驚訝的發現某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呀!這其中有多少的誤解和訛傳啊!

我們自認為已經知道的「真相」是歷史真實的「真相」嗎?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呀。不妨持一個開放的態度,不拒絕、排斥被持續發掘出的「真相」,聆聽一下別人講述的「真相」,讀一讀其他人遞給的「真相」材料,或許會發現、看到真正的或者更多的歷史「真相」吧?

(未完待續)

本文留言

作者秦山整理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