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銀行假理財事件之源起
【看中國2017年4月30日訊】近日,民生銀行爆出30億元「假理財」事件,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航天橋支行行長張穎涉嫌偽造產品,並以產品「讓利」轉讓的方式吸引該行私人銀行高淨值客戶,致使逾150名投資者被套,涉案金額或高達30億元。
此次「假理財」案件暴露出民生銀行不少內控問題。從多位投資者提供給媒體的理財產品轉讓協議來看,這款理財的轉讓人集中在10多位,巨額資金在一段時間內集中匯入這些人的賬戶,並沒有引起銀行風險監控部門的警覺。
當前金融風險的源頭可以追溯到2009年以來的金融自由化,大加槓桿,缺乏信用監管能力發展民間金融市場。這導致影子銀行規模急劇擴大,資金在金融領域空轉,資產泡沫迅速膨脹。以民生銀行為例,在去槓桿、清理影子銀行的過程中,銀行會有多受傷?
據瑞銀估算,2016年底中國影子銀行信貸規模大概60-70萬億左右,佔整體信貸的比重從2006年的10%左右大幅提高至33%。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影子銀行的真實規模可能會更高。
隨著整治金融亂象的推進,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也一定會下降,銀行同業業務、票據貼現、委外業務將受到重點清理,民生銀行近兩年來同業往來資產和票據貼現業務劇增,民生銀行將受到更為嚴重的衝擊。
假設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回到2006年的水平,即影子銀行信貸規模佔整體信貸規模的比重下降至10%,那麼銀行業信貸規模將下降23%,民生銀行和整個銀行業的利潤將受到嚴重損失。從資產端看,銀監會清理票據、非標等影子銀行業務的確對銀行業利潤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從負債端看,銀行業業績也會受到不小的負面影響。
隨著金融去槓桿的推進、貨幣政策的收緊,資金面短缺、利率走高將成為常態,面臨「負債荒」,銀行成本也將隨之增加,但是宏觀投資環境惡化,「資產荒」現象仍未改善,銀行業資產端的收益率難以提升,這就會導致銀行的息差收緊,銀行利潤將受到擠壓。
這種趨勢從上市銀行的財務報告中就已經體現出來了。在20多家上市公司中,2016年利息淨收入佔利息總收入比重下滑的銀行近半,只有極少數在負債端有超強競爭力的大銀行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對銀行業利潤有負面影響的還有壞賬。隨著房地產市場冷卻,以及對經濟新週期預期降溫,銀行業的壞賬將進一步走高。目前官方給出的中國銀行業壞賬率數據是2%左右,但是大部分人都認為這個數據被低估了,激進的機構和經濟學甚至認為中國的壞賬率高達15%。
估計類似於民生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遠不止一家,隨著監管機構清理銀行委外、理財等業務的推進,以及利率走高導致的理財產品贖回需求上升,以後可能會爆出更多類似民生銀行理財案件的風險事件。如果只是幾家發生風險,監管層將宜將剩勇追窮寇,如果連大型銀行都發生問題,或者去槓桿爆發債務危機,監管層一定會謹慎而行。
自己投資的銀行發生民生事件,是普通投資者無法投資之重。普通投資者如何防範這種風險呢?投資者需要仔細查看合同和產品說明,瞭解所募資金流向,對高收益率的產品要格外注意。最重要的是,不管是銀行自主發行的還是代銷的理財產品,一定要確認它是否正規,這在「中國理財網」輸入理財編碼查詢一下就知道了,未登記的理財產品不要買。
未來收益率還將下降,有個4%的收益率相當不錯了,任何一家金融機構無風險收益率高達10%甚至更高,那必是騙子無疑。記住,天上掉餡餅是掉在天鵝嘴裡的,普通投資者得到的餡餅,多半是裹著糖衣的毒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