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共建政後「愛國」戰爭與出賣主權的真相(二)中印戰爭勝而不利背後 可怕的動機

接續〈揭秘中共建政後「愛國」戰爭與出賣主權的真相(一)朝鮮戰爭的真相〉一文

中印邊境戰爭,「解放軍」大勝,一舉收復戰前被印方佔據的藏南失地。

此時,北京卻單方面宣布停火,無條件放棄已收復的失地,甚至比之前的實際控制線還後撤了20公里。這一世界戰爭史上「絕無僅有」之舉,讓「全世界目瞪口呆」。

西藏靈芝軍分區政委閻士貴大校:「可惜了這片土地,現在想拿回來不容易了……搞成這個樣子,後人要罵我們還不如清朝的最後一個駐藏大臣趙爾豐!」

中印邊境戰爭背景

多年來,中印兩國對於雙方共同邊界線一直存在不同的認知。

在英國統治印度期間,英國探險家為印度測量時,劃了一條位於英屬印度和西藏的邊界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處,大致沿分水嶺和山脊線至雲南獨龍江東南的伊素拉希山口,將傳統上西藏當局享有管轄權、稅收權和放牧權的約9萬平方公里領土都劃進印度。

英屬印度政府和印度都聲稱,這條邊界就是正式疆界。

1913年10月,西藏、英國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舉行三方會談。西藏要求承認和保證其完整的獨立地位,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則堅持西藏是中華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求擁有西藏的外交和國防權利,以及一定程度的地方行政權利。

英國則以劃分外藏和內藏的方案進行調和,並據此達成了一個三方協議,但中華民國政府最終拒絕在協議上簽字,並拒絕承認英藏雙方簽訂的任何條約和協議,即麥克馬洪線單方面地將部分西藏領土劃歸印度。

20多年後,英國政府正式把麥克馬洪線標入地圖和政府文書後,也遭到南京國民政府的反對。1947年,當剛獨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館時,國民政府也對印度代辦明確表示不承認麥克馬洪線。

1949年中共建政後,執行反美意識形態外交,一切以反西方民主陣營、圖謀擴大共產國際陣營為重。當時中共對印度的政策是:內部打招呼不承認麥線,但這個態度不對外公開,不對印度公開,也不向印度提出這一問題(同時中共接受了麥克馬洪線作為中緬兩國的西段邊界)。

1950年初,印度軍隊大膽越過西山口進軍達旺,到1954年印軍完全控制麥線以南原西藏的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印度政府為此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進行管轄。

對於印度人做的這一切,中共始終保持沉默,甚至在1954年兩國簽署關於西藏問題的政府協議時,也未談及此問題。而且中共總理周恩來兩次訪印,印度總理一次訪華,中共沒有任何人對印度的非法入侵提出過異議、抗議和交涉。這成為國際交往史上一大奇觀。

1959年3月,中共武裝鎮壓西藏抗暴運動,達賴喇嘛逃往印度受到庇護,中印兩國開始交惡,後來一連串交火衝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阿魯納恰爾邦(藏南)建立軍事據點,並出兵造成此次戰爭。

中方勝而不利 世界戰爭史絕無僅有

1962年10月20日,中印邊境戰爭爆發。

中方以8萬軍力對印軍發動進攻,印度潰不成軍;僅一個月時間,解放軍大勝,以700人陣亡的代價,消滅印軍3,700多人,近2,000人失蹤,4,000人被俘,中方一舉收復戰前被印方佔據的9萬平方公里藏南失地。

就在印度以為中方要大舉入侵、舉國備戰之時,11月22日,北京突然單方面宣布停火,解放軍後撤,不但放棄所有已收復的失地,甚至還比之前的實際控制線(麥克馬洪線)後撤20公里。其後,又無條件地將繳獲的印軍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交還給印度,並釋放了全部印軍戰俘。

中方撤退後,印軍不但很快「收復」原來的控制地區,而且得隴望蜀,將中方讓出的「脫離接觸」也一同「解放」(印度總理尼赫魯將五十年代初佔領藏南領土稱作「解放」戰爭)。在新的「解放區」建哨所、修工事,比戰爭前還多佔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藏南達旺、邦迪拉、梅楚卡、瓦弄9.2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得而復失,甚至事實上多送了一千多平方公里土地,讓太多瞭解這段歷史,尤其是參與過這場戰爭的中國軍人百思不解、痛心疾首,西藏靈芝軍分區政委閻士貴大校這樣回憶說:

「不要這片土地,軍人想不通,老百姓也想不通。1962年我們從雪山向下壓,勢如破竹,半路上把棉衣都甩了,越打越快。往回撤的時候,可是越走越慢。戰士們想不通,這是我們的領土,為什麼還要撤?為了體現我們是仁義之師,還把繳獲的車輛裝備全都收拾好,武器都擦得干乾淨淨,一點不剩地都還給了他們。」

中國勝而不利,這世界戰爭史上「絕無僅有」之舉,也讓「全世界目瞪口呆」。外媒報導說,這對強調領土主權完整、「寸土必爭」的中共是個絕大的反譏。

英國著名學者內維爾・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寫道:「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布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

印度學者白蜜雅也在《中國世界與印度》一書中說,很難理解印度在1962年的軍事潰敗,但是更難理解的是,這一失敗沒有伴隨不可接受的領土損失,中國沒有固守對印度具有重大戰略價值的東段邊界的領土。

中國軍旅作家金輝在《墨脫的誘惑》一書中說得更加直率:「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三十年後,結合現在再來看那場戰爭及其結果,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

勝利者因為勝利的飄飄然,以至連對勝利成果的徹底喪失和巨大的屈辱都無動於衷。失敗者因為唯獨還沒有得到勝利者的虛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發誓要報一箭之仇……如果當時中國在此地失敗,那麼現在反而大概不會這麼被動和可憐。」

打了勝仗為什麼要無條件撤退?

據大陸媒體報導,在中印戰爭中,中國並沒有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當時的中國內外交困,在國際上處於孤立階段,無力維持長期戰爭;中印戰爭作戰環境惡劣,中國作戰部隊補給困難。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只好見好就收,以免發生更加不利的情況。

不過,事實果真是如此嗎?

外界分析認為,當時美國的戰略對手是蘇聯,美蘇兩強當時正在古巴導彈危機的嚴重對峙中,雙方差點爆發核大戰。而在亞洲,韓戰之後,美國的戰略重點在越南,不大可能為了印度與中國全力開戰。

再者,與中印戰爭相比,朝鮮戰爭的條件同樣惡劣,很多中國軍人穿著夏衣趕赴朝鮮,還沒有到達現場就已活活凍死不少。而且當時美國等17個國家都已參與了朝鮮戰爭。更重要的,中印戰爭是保護本國的領土,朝鮮戰爭是進入別國「抗美援朝」,因此以常理來看,沒有理由堅持越打越輸的朝鮮戰爭,而在短短1個月內,輕易放棄打贏的中印戰爭。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執行總編、中科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單之薔,在對西藏邊境作了充分的實地考察,以及深入採訪當年參與戰爭的官兵之後,做出如下分析:

「也有人說,因為冬季到來,大雪封山,後勤補給困難,當時若不撤回,就再也撤不回了。這是不瞭解那一帶氣候的臆測。西段是又寒又旱的地區,而東段所處的一帶是亞熱帶,氣候溫暖。和西藏其他地區相比,藏南一帶因為海拔偏低、濕潤多雨、植被茂密、土地肥沃,而成為最適合人居的地區。」

曾任西藏林芝軍分區副參謀長的謝罡說:「山頂因為海拔高,即使不是冬季也會降雪,但是在河谷地帶,即使冬季也可以通行,所以後勤補給困難不是撤軍的根本原因。」

就地形而言,中國在高原面上,地勢平坦,居高臨下。而印度在高原面下,物資要從海拔200米左右的山麓運送到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地區,要比中國艱難得多;從地勢地貌上分析:印度在南坡,山高坡陡,大兵團和機械化部隊難以展開和運用;中國在北坡,平均海拔4000多米,易守難攻,對邊界的支援和後勤保障比印度要容易得多。

關於印軍在後勤運輸方面遭遇的困難,《印度對華戰爭》這本書中有很多記述:「在青藏高原上,調動部隊和修筑道路相對容易,中國已經在雅魯藏布江河谷修了一些東西向的公路,往南又修了一些支線,有幾處通到距麥克馬洪線只有幾英里的地方……印度這一邊的情況,則迥然不同了。布拉馬普特拉河和麥克馬洪線之間的地形是山巒起伏、崎嶇難行、叢林密佈的地帶。當地降水量很大,雨季大雨傾盆,冬季積雪很厚。河谷大多是南北走向,因而給東西走向的運動造成極大的困難……」

《印度對華戰爭》寫道,中國佔據了地形和交通運輸物資供給方面的優勢,而印度軍隊則由於地形崎嶇,交通條件惡劣,陷入了缺衣少糧飢寒交迫的境地,最後失敗。

單之薔說,綜合各方面的情況和條件,都無法理解中共從麥克馬洪線後撤20公里的決定:

「就算後退,也可以提出後撤的條件,把一些關鍵地區保留下來,如達旺地區等。最重要的是不允許印軍返回過去佔據的地帶,並且保留再次打擊的權利。為什麼我們不退到一條河谷的某一處位置,把部隊哨所重新佈置一番,廢掉非法的麥克馬洪線?譬如,我們可以退到現在已在印度佔領區內的魯巴、沙拉或者達旺,那裡自古以來就是西藏人南下的古老商道。其中,達旺有著擁有700多名喇嘛的達旺寺,那是拉薩哲蚌寺的分寺,寺內主管也由哲蚌寺任命。再東邊,可以退到察隅縣南面的瓦弄村。(早在1910年,清朝政府駐藏大臣趙爾豐的部隊就在那裡駐紮過)……」

因此,目前中國大陸對中國撤兵的解釋,都不能回答人們心中的疑問。

揭秘中共的真正目的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執行總編、中科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單之薔寫道:

對於中共來說,「簽訂邊界條約,不僅僅是領土範圍的確定,更重要的是對簽約國主權和國家身份的建構和維護。與周邊國家重新簽訂邊界條約,對中國政府構建國家身份極為重要。因為舊的邊界條約是帝國主義列強強加於‘舊中國的’,‘新中國’不會承認,應當重來,即使是尊重現狀、內容一樣,但是形式上也要重新談判,重新簽訂。」

不過,印度始終沒有坐下來談判,與中共重新簽訂一個與西姆拉協定(當初中華民國並不承認的)內容完全一樣的所謂「新條約」。

從當時中共在戰爭之前的提議和主張可以看到,中共已經讓步讓到「山窮水盡」了。時任中共總理周恩來在記者招待會上說,他重申「同中國歷屆政府一樣,絕對不能承認麥克馬洪線,因為它是英帝國主義在它同中國西藏地方當局的秘密換文中非法畫出來的。」

但是他接著說,「雖然如此,中國把那條線當作邊界線,在談判時沒有提出領土要求作為先決條件。」這話已經說得再明白不過了:「麥克馬洪線劃去的領土我們可以接受,也就是可以把這條線當作雙方的邊界線,但是應該走個形式重新簽訂一個邊界條約,給這條線改個名稱。我們要的就是一個名。」

因為這個名的改換,不僅關係到中共的面子,更重要的是,中共不能容忍它控制下的西藏具有與外國政府簽訂邊界條約的權力。

至於中共要求的保持中印西段邊界的現狀,也是一個無可奈何的最底線要求。因為阿克賽欽對於印度與中國的價值,兩者有天壤之別:對印度可有可無,對中國卻是咽喉要道。這個地方是世界寒旱中心,又冷又旱,大地赤裸,一片荒漠,印度沒有此地,對其並無損害,此前印度也從未在此派駐一兵一卒;但是對於中國就不同了,這是中國新疆與西藏之間唯一能通車的通道,是中國的命脈,對於中共控制新疆與西藏就非常重要。

因此,中共想拿麥克馬洪線以南約9萬平方公里青山綠水、富饒濕潤的藏南地區,換取阿克賽欽3萬多平方公里世界寒旱中心的不毛之地,結果「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印度(也)斷然拒絕了。」

單之薔:「現在看得很清楚了,中國政府為什麼大獲全勝後要撤兵,而且是沿著過去的實際控制線再後退20公里。其實不用那麼費勁地猜,我理解的原因是:戰爭目的已經達到,即用強烈的打擊教訓印度,樹立我方的大國形象。這種戰爭目的,後來也用於對越南的「自衛反擊戰」。這可以概括為這樣一種模式:遭遇挑釁——採取軍事行動——獲得勝利——無條件撤軍——恢復常態。」

簡而言之,中共從來沒有打算、也從來沒有動真格地要來收復這塊國土,它是為了獲得國際的認同,同時欺騙中國百姓,不惜出賣國土與主權,換得政權的所謂合法性。可憐那些犧牲於中印戰爭的戰士,這些戰士大多都在20多歲的年紀,他們的家鄉遠在千里之外,他們卻永遠地留在了青藏高原渺無人煙的荒野裡。

西藏「小江南」已成印度「旭日之國」

中印戰爭是世界戰爭史上罕見的奇葩:中方贏得了戰爭輸掉國土,而印度輸掉戰爭卻贏得了土地。

當年收復又放棄的藏南土地(也是六世達賴喇嘛、著名藏族詩人倉央嘉措出生地),之後成了印度的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7年,印度政府在這裡設立阿魯納恰爾邦(意思為「旭日之國」),並從印度各地移民130多萬人口來此居住。

如果依據「對爭議地區,根據雙方實際管轄情況協商解決」、「雙方從友好團結的願望出發,充分照顧現實情況,不追溯歷史上行政的舊界」這一中共屢屢申明的邊界領土問題談判原則,藏南9.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要重新回歸中國,前景十分渺茫。

阿魯納恰爾邦的面積相當於一個江蘇省、一個浙江省;相當於三個臺灣、六個北京;相當於一個匈牙利、兩個丹麥、三個比利時;相當於六個科威特;相當於十個英阿爭議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相當於二十個日俄吵得不可開交的北方四島;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上一國被另一國強行侵佔的最大一片土地,是中國版圖的一百零一分之一。

阿魯納恰爾邦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有印度洋暖風的滋潤,土地極其肥沃,植物茂盛,能夠生長菠蘿香蕉,是比西藏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富饒的地方。自然景觀奇異,礦產豐富,被譽為「西藏的小江南」。

西藏高原生態研究所所長徐鳳翔說:「我們搞森林的,一說起來就是西藏林蓄量居全國第二位,可誰也不說這只是理論林蓄量。因為實際上,西藏森林的一半在控制線之外,準確地說,是52.8%在人家手裡。其實,這個數字仍然不準確。這只是按森林面積算……(控制線那邊的)中低海拔原始森林單位面積的蓄木量大得多。把這些因素考慮進來,那麼實際上,西藏森林資源的80%不在我們手裡。」

那些打仗時親身到過那片土地的軍人,對那片土地的得而復失最為耿耿於懷,至今唸唸不忘,甚至敢於直截了當批評毛澤東,北京政府在他們眼裡太軟弱了。

曾任西藏林芝軍分區司令員王克忠大校這樣說:「那可是個好地方啊,比這邊還好。當年打過去的時候我們都見了。指望談判是根本談不回來了……老頭子(指毛澤東)在這失策了。我們一撤,他們(指印度)又佔了過來,越佔便宜還越賣乖。

他們口頭上喊和平,實際上是真干,完全是積極進攻的態勢。我們也說和平,倒是言行一致,一點動作也沒有,就是消極防禦。現在這麼下去,我們越來越被動,越來越要命。即使後人想收回來和有能力打了,可是機會也已經讓我們現在的政策給拖沒了。」

西藏靈芝軍分區政委閻士貴大校說:「可惜了這片土地,現在想拿回來不容易了……搞成這個樣子,後人要罵我們還不如清朝的最後一個駐藏大臣趙爾豐!」

參考資料

1962中印戰爭中國為何戰勝後撤退? 《中國國家地理》 2012年第12期

中印戰爭大勝毛澤東棄收復失地 《蘋果日報》

中印邊界戰世界戰爭史「絕無僅有」 《大紀元時報》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爭:中國從中得到了什麼》

1962年中印邊界上,中國軍隊打了勝仗為什麼還要向後撤退?《海川文摘特刊(一)》

維基百科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