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真相解密:毛共是什麼角色?(下)(圖)
某部志願軍向朝鮮出發。(網路圖片)
接續〈抗美援朝真相解密:毛共是什麼角色(上)〉一文
六、真相是什麼?中國軍隊直接侵犯大韓民國,被定為侵略者
(一)中國第一次侵略大韓民國
中國出兵以後,1950年12月14日,第五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亞洲13國提案。決議成立停戰三人小組,先行實現停火,然後考慮其他問題。
12月22日,根據史達林的指示,中共黨國斷然拒絕。毛澤東政府總理周恩來針對聯合國大會該決議發表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其代表不準備與上述這個非法的「三人委員會」進行任何接觸。
蘇聯出錢出裝備中國出兵,形成了一支可與美軍對抗的頗具實力的軍隊。由於突然襲擊,麥克亞瑟驕傲輕敵,中朝聯軍一個多月就打到了「三八線」。到中方史稱的第二次戰役(1950年11月7~12月24日)結束,共殲敵51000人,其中聯合國軍近3萬人(其餘是韓國軍隊),收復「三八線」以北全部朝鮮領土。全世界輿論一片譁然。布萊德雷稱:「朝鮮戰爭出乎預料地一下子從勝利變成了丟臉的失敗——我軍歷史上最可恥的一次失敗。」
如果「抗美援朝」戰爭就此結束,共產黨陣營,無論蘇聯還是中國,都有資本可以炫耀,的確堪稱「輝煌勝利」——而且,中國此時尚未侵略韓國。可是,被中共吹捧為「偉大軍事家、偉大戰略家」的毛澤東,彼時卻顯示了十足的短視和低能。
當時,彭德懷認為美國不可能退出朝鮮,共方也不可能把美國趕出朝鮮。且中國軍隊傷亡慘重,僅九兵團就減員四萬。特別是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後勤損失嚴重,幾達40%。汽車也嚴重損耗,補給困難。12月8日他致電毛,建議:「擬在三八線以北數十里停止,讓敵占三八線,以便明年再戰殲滅敵主力。」然而,鼠目寸光、急功近利的毛澤東否定了彭德懷理智的意見,悍然下令中朝聯軍越過三八線,向南方發起進攻。
當然,毛澤東的背後,是一個龐然大物——史達林——共軍總操盤手。朝鮮戰場所有重大決策全由史達林一人做主。中國兒皇帝不敢表達半點不同見解。
1950年12月4日,中國駐蘇大使王稼祥問蘇外交部第一副部長葛羅米柯:「從政治角度看,中國軍隊在成功地繼續進攻的情況下,是否應當越過三八線?」葛回答:「鑒於當前朝鮮的形勢,提出『趁熱打鐵』這句古老的諺語是十分恰當的。」12月7日史達林否定了蘇外交部長維辛斯基應當停火的意見,蘇聯政府答覆中國政府對停火的請示時,明確指出,目前的停火建議,多半只是美國因美軍的失敗而採取的緩兵之計。而蘇聯駐朝大使12月中旬則直接指責彭德懷未立即發起新的進攻。史達林此時極力主張把美國從南朝鮮趕出去,他為駁回彭德懷的建議,主動答應提供2000輛汽車。
12月13日毛澤東接到史達林指示後電令彭德懷:「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彭德懷私下說:「導師被勝利陶醉了。」彭德懷的頭腦是清醒的,他雖於19日致電毛:「得13日覆電後現已遵示越三八線作戰」卻並無行動。直至12月28日20時的電報中,彭還說:「在部隊中動員,強調越過三八線的政治意義,占領三八線後又不要三八線,還須作一番解釋。」毛29日覆電再次強調必須越過「三八線」,並批評彭:「從十二月初起整個冬季我軍都在休整,沒有動作。」於是,彭德懷只得接受毛澤東的命令。
1950年12月31日17時,中朝聯軍發起侵略韓國的戰爭,中國戰史稱之為第三次戰役(截止於1951年1月8日)。共軍30餘萬人,分為左、右縱隊兩個突擊集團,趁聯合國軍歡度新年之際,突然對聯合國軍防禦陣地全線發起猛烈進攻。1951年1月3日上午,中國軍隊對韓國首都漢城的弧形包圍圈基本形成。麥克亞瑟下達了放棄漢城的命令。當李承晚宣布「遷都」的時候,漢城頓時又一次陷入巨大的混亂之中。有大量的市民——大約50萬人再次大逃亡。1951年1月4日中共志願軍侵占韓國首都漢城。其後,中國出現了全國大狂歡的場面。
1951年1月13日,聯合國政治委員會討論並通過了「朝鮮三人委員會」在1950年12月十三國提案基礎上提出的關於解決朝鮮半島問題基本原則的「補充報告」。該報告建議:立即實現停火;舉行一次政治會議以恢復和平;外國部隊分階段撤出,並安排朝鮮半島人民進行選舉;為統一和管理朝鮮半島做出安排;停火之後召開一次由英、美、蘇和共產黨中國參加的會議,以解決遠東問題,其中包括臺灣的地位和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
美國政府接到聯合國的新議案以後,白宮立即陷入了莫衷一是、動輒得咎的兩難境地,正如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所言:同意這個議案,將「失去韓國人的信任,並引起國會和輿論界的憤怒」;不同意則會「失去我們在聯合國中的多數支持」。美國國務院最後無奈地決定支持這一議案,不過「熱切地希望並相信,中國人會拒絕這個決議」。
此時,聯合國這一決議,對於中國,可謂天大的意外驚喜,此乃擺脫外交困境的又一次良機。可是,好大喜功的蠢貨毛澤東又一次做出錯誤的決策。
1月17日,周恩來奉命宣布「新中國」拒絕停火的決定:「……先停戰後談判的原則,只便利於美國維持侵略和擴張侵略,決不能導致真正的和平,因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不能予以同意……」——正中美國政府之下懷。
當然,這還是史達林的主張。這位大陰謀家,不管中國共產黨的艱難不管中國軍人的死活,其陰謀如前所述:使美國深陷泥沼,消耗實力,難以自拔。
中國拒絕聯合國和平談判決議激起了全球公憤。隨即,又有4國派軍隊參加聯合國軍(原來是12國),它們是:比利時(1月31日入韓)、盧森堡(1月31日入韓)、哥倫比亞(海軍4月30日入韓,步兵6月15日入韓)、衣索比亞(5月5日入韓)。此外,瑞典派出了醫療船、印度派出了醫院到韓國,為聯合國軍服務。
在史達林令旗下對抗聯合國赴湯蹈火侵略韓國的中共黨國繼續對抗聯合國繼續赴湯蹈火繼續侵略韓國。1951年1月19日毛澤東根據史達林的意旨下令:「我軍必須按照新的情況進行各項準備,採取新的戰術,以求解放全朝鮮。」——中朝聯軍又發動了第四次戰役(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
敬酒不吃吃罰酒——1951年2月1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譴責共產黨中國為在韓國的侵略者」提案。由此,毛澤東被釘到了歷史恥辱柱上,中國共產黨被釘到了歷史恥辱柱上,中國共軍被釘到了歷史恥辱柱上——永遠被釘到了歷史恥辱柱上,遺臭萬年!
(二)傑出的軍事家李奇微將軍再次扭轉朝鮮戰局
馬修・邦克・李奇微(1895~1993),生於弗吉尼亞州門羅堡。美國陸軍四星上將,因在朝鮮戰爭中挽救了聯合國軍而聞名於世。
1944年6月,李奇微率部參加諾曼地登陸戰役,8月任美第18空降軍軍長。隨後參加「市場-花園」戰役、阿登戰役和魯爾戰役,進抵易北河。戰後,任地中海戰區總司令和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駐聯合國安理會軍事參謀委員會代表。1948~1949年任加勒比地區美軍司令。1949~1950年任陸軍副參謀長。朝鮮戰爭爆發後,原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陣亡,李奇微於1950年12月任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兼「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1951年4月接替道格拉斯・麥克亞瑟任「聯合國軍」總司令、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遠東美軍總司令,5月晉上將。1952年5月接替艾森豪任北大西洋條約組織武裝部隊最高司令。
李奇微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軍事指揮官。1950年12月到朝鮮戰場上任伊始(時為中國所謂的第二次戰役),他就認真研究對手的戰況。很快,驀然發現:中國軍隊每次發起攻擊都是只打七天。禮拜攻勢,原因何在?高智商的將軍恍然大悟:中國軍隊的後勤供給能力差!於是,李奇微發明了一種新的戰法:磁性戰術。——軍事學的解釋是:快速裝甲部隊的穿插、空降部隊機降和地面主力部隊的「齊頭併進」的組合戰法。這個定義並沒有抓住要害。其實,「磁性戰術」就是利用現代軍事裝備的誘敵深入之計。——你攻,我就退;有計畫地一步一步撤退,始終與敵軍保持一定距離,吸引中國軍隊亦步亦趨不舍不離;過了七天,共軍銳氣頓失,立即發起「霹靂作戰」大舉反攻,實施空中絞殺和地面撕裂戰術,予以圍殲痛擊。於是,從中國史稱的第三次戰役開始,主動權就掌握到了李奇微手中。一向高傲的麥克亞瑟非常器重這位極富心計的助手,放手讓在韓國地面戰場上的李奇微根據敵我情況變化靈活指揮軍隊。
於是,李奇微以放棄漢城為戰略誘餌,直到擔任後衛的美軍第二十七團撤退之後,他才離開指揮部。他把平時穿的睡衣釘在了牆上,在旁邊寫了一行字:「第八集團軍司令官謹向中國軍隊總司令官致意!」——何其自信!
中國軍史所說的第三、第四次戰役,對於美軍來說,其實是執行一個目的的統一軍事行動:先撤退,後反攻。——第四次戰役是聯合國軍首先打響的,其勢如橫掃殘雲。1951年2月16日,彭德懷命令西線阻擊部隊全部轉移至漢江以北。3月14日,放棄漢城(中國軍隊侵占韓國首都漢城一共70天)。由於彭德懷果斷地命令部隊大規模撤退,致使李奇微精心布置的一個陷阱沒有達到目的。3月20日,中國軍隊撤退至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北——中國軍隊發動侵略戰爭的地方,李奇微的「磁性戰術」和「撕裂作戰」目標達到。
(三)中國第二次侵略大韓民國
中國軍隊第一次侵韓遭受嚴重挫折,也使史達林的戰略陰謀遭受嚴重挫折。但他心猶不甘,於是彭德懷不得不指揮中朝聯軍在1951年4月22日發動了第五次戰役。——此乃中國第二次南下侵略韓國。這一次李奇微再施「磁性戰術」,主動退卻,中朝聯軍又侵占了韓國的大片地方,但旋即遭受了更沈重的打擊。聯合國軍的反攻力量更加強大,侵略者——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被聯合國軍再次打出韓國。
卑鄙的幫凶,可恥的侵略者,這就是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朝鮮戰爭中的歷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