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媽會變後媽掄起「殺威棒」嗎?(圖)

【看中國2017年3月25日訊】中國國內金融市場上,3月20日發生了具有深遠意義的一幕,其影響極其深遠。當天,16:30之後,「只要是資金,不管期限,不管價格全都收。」,這是交易員們的渴求,市場用「跪求」來形容。

最嚴重的是,以往都是小型銀行融入資金,大行拆出資金,大行不差錢。而本次截然不同,包括中行、建行、交行和郵儲在內的大行也在借錢。

銀行怎麼了?大銀行怎麼了?

這當然和季末MPA考核有一定關係,也與央行小幅提升逆回購等利率有關,但更本質是違約帶來的結果。

2015年,市場曾經熱議債轉股,作為改革來推進。債轉股有多種模式,主要包括:

現在各省都在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目的無非是收購銀行的壞賬或股權。這類資產管理公司到底在今天能起多大的作用,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已經與上世紀後期截然不同。當時,財政比較充裕,中國經濟在欲加入世貿的背景下擁有很大的潛力(央行可以印鈔而不帶來貶值),無論財政還是央行都具有為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注入充足資本金的能力。而今天,財政的頹勢已經明朗;在本幣貶值的壓力之下,央媽正在變成後媽,因匯率的壓力不願意泵水;債券市場收益率從去年四季度以來已經急劇上升,市場融資受到制約,此時,籌集資本金將很艱難。這逼迫商業銀行不得不走向上圖的第一種模式。                           

此時,債轉股很有可能會轉變成一種「槓桿轉移」,而非真正「去槓桿」。因為銀行的資金來源於存款,在債轉股之前,銀行有權優先處置資產,保全自己的債權。可實施債轉股之後,這種優先權消失了,銀行資金發生了錯配。如果銀行的參股控股企業從此經營的「欣欣向榮」,這自然沒有問題,可如果是有這樣潛質的企業,估計也不會威脅到銀行的債權,也就不必實施債轉股。更大的可能是被投資企業經營狀況沒有得到有效改善(這種情形很多),銀行將無法從股權投資中獲取收益,這將導致銀行無法支付存款人的利息並威脅本金,銀行資金被困,一個典型的案例是熔盛重工:

熔盛重工為中國最大民營船廠。3月8日,華榮能源發布公告表示,董事會計畫獲得授權向22家債權銀行或其旗下實體發行股份,來抵消欠給後者的債務,此即熔盛重工債轉股方案。其中,擬向22家債權銀行發行141億股股份,以向債權銀行支付本集團欠付之相關銀行借款合計141.08億元,其中,中國銀行是公司最大的債權人,持熔盛重工63億,如果該債轉股事項能夠落地,中國銀行將成為熔盛重工第一大股東,中國銀行及其附屬公司將持股比例將升至27.5億股,佔總股本的13.9%。此外,還將向1000家供應商債權人發行30億股,以抵消30億的企業債務。

這個案例的後續進展如何不得而知,假設按上述方案實施,到了今天,銀行就有可能發現,自己在喪失了財產保全優先權之後,真正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根源在於行業的景氣度太差。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近幾年,中國造船業多個主要指標躍居全球之首,但「漂亮」數據的背後,卻是全行業普遍虧損,產能過剩,面臨「訂單難接、交船難、經營難、轉型難」,企業在低谷掙扎。江蘇是中國第一造船大省,其造船業佔全國市場份額近1/3,2016年1-10月,全省船舶產業造船完工量209艘,同比下降19.5%;新承訂單及手持訂單同比下滑均超過30%。而且有時接單比不接單風險還要高,因為船東不接船、棄船的事情時有發生。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47.4億元,同比下降1.9%,隨著去年四季度以來鋼鐵等基礎商品價格的大幅上漲,估計2017年的經營景氣度更差。中國船舶是造船行業的龍頭企業,該公司2016年預計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5億元到-28億元之間,而2015年同期業績為淨利潤6184萬元。而江東船廠黨政辦主任王勇說,公司產值已經從高峰時的18億元,跌至4億多元。王勇形容當前船廠面臨的窘境是「接單是找死,不接單是等死」。

造船業持續低迷,銀行債轉股之後,股息和資產均難有保證,將讓參與債轉股銀行面臨嚴重的流動性和資產損失威脅。

這不僅僅是造船業的問題。最近報導,煤電之爭再次走向焦點。《證券日報》報導稱,寧夏七大電企已向自治區經信委上書,稱由於煤價大漲,電量下滑,火電企業已處於全面虧損的狀態,希望能盡快降低煤價。而神華寧煤向各火電企業發出溫馨提示:二季度煤價維持一季度320元/噸,29日前完成合同簽訂,否則停供。之所以煤電企業爭鬥的如此激烈,主要還在於下游需求不足。據瞭解,主要火電企業的裝機容量負荷率普遍較低,這直接抬高了發電成本,當煤價上漲時,自然就會出現由於虧損而「沒錢買煤」的現象。而煤炭價格前期的上漲在於供給測改革,縮減了工作天數和產量,這也會帶來噸煤成本的上升,如果像發電企業希望的那樣將煤價降到漲價之前的水平,自身的虧損將更加嚴重。所以,一切的根源都在於下游需求不足,製造業的需求低迷之後,就將虧損的壓力向上游的電力、煤炭傳導。

基於中國的現狀,電力和煤炭都是國企主導,是相對強勢的部門,成本壓力大機率會向下游傳導(提升電價),此時,製造業(包括造船業)的景氣度進一步變差,需求進一步縮減。當需求進一步縮減之後,就會再次向電力和煤炭等上遊行業傳導,將他們再次拖入虧損的境地。

當這種情形出現的時候,銀行系統壞賬就會不斷積累,讓銀行喪失流動性和出現資本損失。債轉股本質是違約,看起來短期躲過去了違約的後果,但一段時間之後,如果產業沒有根本改善,將讓銀行陷入更深的困境。

這是大銀行現在也要借錢的根源。

中國經濟如果要擺脫現在的困局,就不能依賴通脹型經濟,因為他會帶來需求的不斷萎縮——具體表現方式就是出口競爭力下滑、居民消費能力下降,制約需求端。當需求端不斷萎靡之後,上游就會陷入虧損並不斷萎縮的地步,最終,威脅到銀行的生存。此時,必須改進需求,第一,放棄通脹型經濟嚴重依賴價格上漲的模式,將需求恢復;第二,為了保財政、保價格,政策不斷將自己的重心綁定在房子上,可房子不斷炒作是有代價的:生產要素價格不斷上漲,需求端不斷走弱;科技投入和科技動力不斷下滑,改善供給的能力下降,需求恢復和上升的潛力不足(因為科技進步可以帶來社會需求的升級與換代),等等。

如果中國繼續通過炒房子來拉動通脹型經濟,最終會帶來銀行的殭屍化,銀行陷入支付困局並不遙遠(進行債轉股性質的違約於事無補),那時,即便央媽變成了後媽又能怎麼辦?去槓桿也是假的,只能是向他們持續地投放基礎貨幣,最終釀成惡性通脹,這是管理者和大眾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大銀行出現錢緊的現象,這往往可以誘發全社會的深度蕭條和資產價格泡沫的破裂,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大眾都需要警惕。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如松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