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宋代名相如何憑一張告示解決了千年難題?(圖)

 2017-03-13 00:3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宋代名相如何憑一張告示解決了千年難題?
李若谷畫像。(網路圖片)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在苟陂縣一帶修建了一條南北水渠。這條水渠又寬又長,足以灌溉沿渠兩邊的萬頃農田,可謂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可是一到天旱的時侯,沿堤的農民就在渠水退去的堤岸邊種植莊稼,有的甚至還把農作物種到了堤中央,致使水流無法暢通。特別是到了雨季,渠水上湧,這些農民為了保住莊稼和渠田,便偷偷地在堤壩上挖開口子放水。這樣的情況越演越烈,一條辛辛苦苦挖成的水渠,被弄得遍體鱗傷,面目全非,因決口而經常發生水災,變水利為水害了,危害水渠兩邊的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面對這種情形,歷代苟陂縣的官員都無可奈何,一籌莫展,拿這種情況毫無辦法。每當渠水暴漲成災時,便調動軍隊去修筑堤壩,堵塞漏洞,耗費巨大,並且年年如此,一到夏季發洪水時,軍隊就得隨時待命抗洪修堤,苦不堪言,同時也加重了沿堤百姓的負擔。

後來到了宋代,李若谷出任苟陂縣知縣時,同樣也碰到了決堤修堤這個頭疼的問題,他一改以往歷朝歷代的做法,只貼出了告示說,「今後凡是水渠決口,不再調動軍隊修堤,只抽調沿渠的百姓,讓他們自己把決口的堤壩修好。」這佈告貼出以後,很快就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再也沒有人偷偷地去決堤放水了,也不再有人到堤壩兩邊或溝渠中央去種田了,因為他們知道其中的厲害關係,誰去種誰去修,兩相對照,修堤壩所花費的代價遠遠大於種田的收益,得不償失,一點都不划算,自然也就沒人去種田了。

《宋史》中有李若谷傳,傳云:「李若谷,字子淵,徐州豐人。少孤遊學,依姻家趙況於洛下,遂葬父母緱氏。舉進士,補長社縣尉。州葺兵營,課民輸木,檄尉受之,而吏以不中程,多退斥,欲苛苦輸者,因以取賕;若谷度財,別其長短、大小為程,置庭中,使民自輸。改大理寺丞、知宜興縣。官市湖洑茶,歲約戶稅為多少,率取足貧下,若谷始置籍備勾檢。茶惡者舊沒官,若谷使歸之民,許轉貿以償其數。」從傳記中可以看出,李若谷是一位非常重視「民生」的好官,而且特別會理財。

李若谷僅憑一張告示就解決了近千年無法解決的難題,不是說他有多大的本事,他只是把危害和利益拴在一起,讓老百姓知曉其中的厲害,明確責權,這一困擾地方官多年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責任編輯: 潤珍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