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若想當皇帝 大唐朝早就改朝換代了

「醉打金枝」這個典故大家都熟悉。講的是中唐期間,名將郭子儀六子郭曖,娶了唐代宗女兒升平公主為妻。因為公主是「金枝玉葉」,在郭子儀過壽時,升平公主堅持不下跪。郭曖生氣,竟在壽宴上喝醉。回去後小夫妻開始吵架,郭曖大罵公主:「你不就是仗著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根本不稀罕當那個皇帝!」越吵越厲害,後來喝醉的郭曖竟打了升平公主。公主大怒,回皇宮告狀。代宗得知緣由後勸誡女兒:「郭曖說的不錯,郭令公要是想當皇帝的話,天下早就不是我們家的了。」並勸公主回郭家。郭子儀知道兒子所作所為後大怒,親自將郭曖綁到代宗面前謝罪。唐代宗卻道:「不痴不聾,不做阿翁。小夫妻之間的事,我們長輩不用太認真。」郭子儀回家後,依然杖打郭曖,公主心疼,下跪為郭曖求情。小夫妻終於和好。

郭曖雖然醉酒,說的話卻是事實,郭子儀戎馬一生,平亂各地,確實有「再造大唐」的汗馬功勞。

郭子儀(公元697年∼781年),陜西渭南人,唐代刺史郭敬之次子,唐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年輕時參加武舉科試,以「武舉高等」的身份任左衛長史。

公元749年,唐朝設立安北都護府,任命郭子儀為橫塞軍使,兼左衛大將軍;公元754年,郭子儀改任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職位雖然不斷高升,但是郭子儀從未獲得重用。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朝廷才想起年近花甲的郭子儀。

玄宗任命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同大將李光弼一起討伐叛軍。郭子儀老當益壯,先後攻佔河北、收復兩京;平定安史之亂後,又智退吐蕃,再復長安;其後單騎勸服回紇,聯軍再敗吐蕃,之後平定僕固懷恩叛亂,東征西討,戰功赫赫。

史臣裴垍稱讚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而君子不之罪」。

郭子儀戎馬一生,確實是功勛卓著,但是他為何能使「主不疑」呢?主要有以下四點原因。

首先,郭子儀是當時少有的元老之一。

郭子儀雖然是武則天時期的武舉,但征戰主要在中唐時期。玄宗起用他平定安史之亂時,已經58歲;肅宗當政時期,郭子儀已年過花甲。不考慮武則天、中宗李顯、睿宗李旦,郭子儀晚年曆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皇帝,是當時罕見的四朝元老。

雖然郭子儀時而被重用,時而被撤去兵權,也曾經歷鄴城敗退、相州兵敗,聽信讒言誤殺戶部郎中張譚,但始終未遭彈核,四任皇帝也都沒有治罪,他們都知道郭子儀是國家柱石,過分猜忌元老定會導致人心動盪,朝局不穩。

其次,代宗李豫登基後,為鞏固統治、拉攏人心,專意和郭子儀「聯姻」。

開篇提到的「醉打金枝」也許是後人杜撰,但是代宗女兒升平公主確實嫁入郭家為媳。

據《舊唐書》記載:曖,子儀第六子,年十餘歲,尚代宗第四女升平公主,時升平年亦與曖相類。

公元765年,代宗李豫剛登基不足三年,外有吐蕃入侵,僕固懷恩叛亂,內有宦官魚朝恩專權,為鞏固自己皇位,睿智的代宗皇帝決意聯合郭子儀。郭子儀不僅子孫成群,手下舊部也遍佈四方,能得到郭子儀的支持,等於佔據半壁江山。他將自己年僅12歲的升平公主嫁給年僅14歲的郭曖。此舉一石三鳥,既拉攏了郭子儀,又進一步提高了自己影響力,也敲打了一下專橫無比的魚朝恩。

再次,郭子儀雖然經常領兵在外,但把家人全部安置於京城,直接表明瞭自己毫無二志的忠心。

安史之亂時,長子郭曜、次子郭旰、三子郭晞曾隨郭子儀平叛,郭旰不幸戰死沙場。當時大奸臣魚朝恩屢屢讒言,才使得郭子儀時而被起用,時而被奪權。後期郭子儀迎擊吐蕃大軍之時,不再帶自己兒子出征,只帶領以前的老部下。

另外郭子儀共有八子七婿,逢年過節時,向他磕頭行禮的孫子一大片,郭子儀自己都分不清是誰。東漢初期,「大樹將軍」馮異領兵在外,也曾遭到讒言詆毀,雖然劉秀英明無比,但馮異依然堅持把家人安置在京城。郭子儀為安君心,直接將所有家人全部安置在京城一隅。小人們再想藉此進讒,已經不再可能。

最後一點,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郭子儀不僅是軍事家,更是一名政治家。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同李光弼剛剛平定河北,正想趁機北征範陽,在得知「天子入蜀,太子即位靈武」的消息後,立即停止進軍,與李光弼率軍趕到剛登基的肅宗面前聽令,向新皇帝宣示效忠之心。

如果郭子儀沒有停止軍事行動,肅宗皇帝定然疑惑,李輔國、程元振之輩又會趁機誣陷,到那時恐怕郭子儀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公元764年,僕固懷恩引兵反叛,代宗先是命郭子儀平叛,後加封郭子儀為太尉。

太尉,古代級別最高的軍事長官。

郭子儀深知代宗此舉是使自己感恩,但朝廷內有宦官魚朝恩的敵視,外有李光弼等大將浴血奮戰,為安撫魚朝恩,激勵其他節度使安心作戰,郭子儀以「叛亂未定」的理由堅決推辭,起初代宗不同意。郭子儀再次懇請,代宗明白郭子儀用心後,才接受他的要求。

雖然郭子儀刻意避免與魚朝恩矛盾激化,但是小人終歸是小人。

魚朝恩竟暗地裡派人挖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在古代這可是奇恥大辱。很多大將替郭子儀抱不平,紛紛表態願意率軍隨郭子儀進京。朝中大臣都捏了一把汗,他們不是擔心郭子儀因此造反,而是擔心郭子儀率軍和魚朝恩相鬥,必然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郭子儀對此也是心知肚明,他拒絕了手下將領的好意,只帶少量官兵進京。

在朝堂上,代宗也提到這個事,郭子儀想起墳墓被毀,心中痛苦萬分,但為時局著想,流著淚說道:「我長期帶兵,不能禁止士兵損壞百姓的墳墓,別人挖我父親的墳墓,這是上天對我的懲罰,不是哪個人在和我過不去。」

聽到郭子儀話後,連同代宗、魚朝恩在內的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緊張的朝廷局勢頓時得到緩和。

郭子儀能征善戰,更善於從政治角度分析處理問題,因此郭子儀不僅能立「再造大唐」的蓋世奇功,也使自己能夠「功高而主不疑」。

《孫子兵法》中寫道: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回顧唐朝歷史,郭令公真可謂是中唐第一名將!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