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海鉤沉】京劇知識淺談(三)(圖)
憶海鉤沉系列文章之六


京劇名家周信芳劇照。(網路圖片)

接續〈【憶海鉤沉】京劇知識淺談(二) 〉一文

(二)京劇的興衰

3、京劇變革階段(1937∼1965年)

1937年2月梅蘭芳出資建立的長安戲院開幕,言菊朋、裘盛戎等作開幕演出。3月馬連良籌資興建的新新大劇院開幕,馬連良主演《甘露寺》。7月發生盧溝橋事變,中國進入了八年抗戰時期。這年11月是富連成建社35週年,35年已經培育出700名學生。

在日偽時期,1941年梅蘭芳留須不演,1942年從香港遷往上海。1942年楊寶森為示民族氣節連續演出全本《楊家將》。李盛藻響應,演出《洞庭湖》(即岳飛抗金故事)。這年6月言派創始人言菊朋在京去世。1943年1月程硯秋拒絕為日寇演出,隱居北京遠郊青龍橋,荷鋤務農。這年5月,余派創始人余叔岩在京病逝。楊小樓是在北京淪陷時期去世的。

在日偽時期,北京仍然有30多個科班演出。老演員死的死,罷演的罷演,便給了青年演員施展才能的機會,於是出現了四小名旦,即張君秋、李世芳、毛世來、宋德珠。

張君秋(生平1910∼1997年),師從王瑤卿、尚小雲、龔雲甫。李世芳(生平1912∼1947年)師從梅蘭芳。毛世來(生平1911∼1996年),師從荀慧生。宋德珠(生平1918∼1984年)師從程硯秋、於連泉。

抗日戰爭時期,重慶的京劇名演員是厲家班的厲慧良(老生)、厲慧斌(老生)、厲慧蘭(武生、老旦)、厲慧森(醜),厲慧敏(全才)。山東的趙榮琛也到重慶演出。

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梅蘭芳、程硯秋重返京劇舞臺。1946年9月杜月笙慶六十花甲,邀請京劇界舉行義演十天,參加的演員陣容空前絕後。有小翠花、姜妙香、馬富錄演《拾玉鐲》,裘盛戎、張君秋、楊寶森、劉斌昆、芙蓉草演《法門寺》。譚富英、李少春、馬連良、李多奎、袁世海、葉盛蘭、麒麟童、梅蘭芳演《龍鳳呈祥》。小翠花、葉盛蘭、馬富錄、李少春、劉斌昆演《大翠屏山》。譚富英、張君秋演《武家坡》。馬連良、袁世海、馬富錄、梅蘭芳演出《打漁殺家》。

中共在大陸建立政權以後,對京劇實行名為「三改」實為摧殘的政策。為什麼這樣說?請看「三改」的具體內容。

三改即「改人、改戲、改制」。改人就是對京劇演員進行思想改造,用黨文化給演員洗腦、換腦,中共改造人向來是順者昌,逆者亡。拒絕改造就進行批判鬥爭,看過電影《霸王別姬》的人會記得這種鬥爭場面。

改戲就是禁止上演許多傳統戲。把源於中國古典文學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封神榜》、《三俠五義》等歷史題材的戲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一概禁止演出。

改制就是取消私人劇團。沒收私人劇團的資產,將其改為國有化。比如1954年建立中國京劇院,梅蘭芳出任院長,演員有李少春、葉盛蘭、張雲溪、葉盛章、李宗義、李和曾、李洪春、袁世海、張春華、杜近芳等。1956年建的北京京劇院是將原來的馬連良劇團、京劇二團,三團合併而成。馬連良任團長,演員陣容有: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李少春、吳素秋、童保苓、譚元壽、馬長禮、姜鐵麟、李韻秋等。

1955年在上海成立上海劇院,周信芳任院長,演員有李玉茹、童芷苓、紀玉良、遲世榮、劉斌昆等。天津京劇團是1952年建立的,名譽團長是周信芳,演員有高百歲、高盛麟、陳鶴峰、關正明等。雲南在昆明成立雲南京劇院較晚,是在1960年,首任院長是劉奎官,以後是關肅霜。

1945年以後,臺灣京劇界有四大老生,即周正榮、哈元章、胡少安、李金榮。旦角演員有章雲、金素琴、顧正秋、張延芬等,五、六十年代臺灣還建立了幾所京劇學校,即大鵬、復興、陸光和海光。

1937年以後,美國華人民間也相繼建立了一些京劇團體。主要是票友會。在京劇發展過程中,演員的天賦和善於學習,鑽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演員成名以後,就有後來者求教、模仿,於是形成了若干流派。前面我們已經介紹過譚(鑫培)派、王(瑤卿)派、余(叔岩)派。

在他們之後,又出現了若干後起之秀。由於篇幅所限,就不一一介紹了。在此,只將其流派名列出:麟(周信芳)派、馬(連良)派、言(菊朋)派、楊(寶森)派、楊(小樓)派、蓋(叫天)派、姜(妙香)派、梅(蘭芳)派、尚(小雲)派、程(硯秋)派、荀(慧生)派、張(君秋)派、金(少山)派、裘(盛戎)派、李(萬春)派、肖(長華)派、筱(翠花)派、於(連泉)派等。

京劇變革階段,著名的老生演員有:余叔岩(生平1898∼1943年)、周信芳(生平1895∼1975年)、馬連良(生平1901∼1966年)、言菊朋(生平1890∼1942年)、楊寶森(生平1909∼1958年)、譚富英(生平1906∼1977年)。

4、京劇危機階段(1966年∼至今)

中國京劇到六十年代中期,在大陸再次遭到「文化大革命」摧殘,從此一蹶不振,開始走下坡路了。「文革」期間,除了毛夫人江青扶植的「革命樣板戲」以外,其他京劇傳統劇目一律禁止演出。演員被打成「牛鬼蛇神」,遭到批判鬥爭。身心遭到嚴重摧殘。劇院被移作他用,如馬連良建的「新新劇場」被改成「首都電影院」。

馬連良、荀慧生慘死在「文革」批鬥中,蓋叫天受迫害後於1971年去世。尚小雲處境更慘,「文革」以前他就受排擠出北京去了西安,「文革」中遭到抄家、批鬥。1967年病逝在西安時,他的全部家當就剩下六根筷子三隻碗,這種淒慘景象令人心酸。著名琴師楊寶忠在1967年12月被批鬥後關在小屋裡,凍餓而死。肖長華也是在1967年被迫害死的。

在我記憶中,在「文革」期間去世的著名京劇演員還有:姜妙香(1972年去世)、李多奎(1974年去世)、於連泉(1967年去世)、芙蓉草(1966年去世)、高百歲(1969年去世)、葉盛章(1966年去世)、裘盛戎(1971年去世)、言慧珠(1966年去世)、周信芳(1975年去世)、葉盛蘭(1978年去世)、蓋叫天(1971年去世)、李少春(1975年去世)、奚嘯伯(1977年去世)等。

此外,還有鼓師杭子和(1967年去世)、著名琴師徐蘭沅(1967年去世)、王燮元(1970年去世)。以上僅是我所知道的,肯定還有許多遺漏。

十年動亂結束以後,儘管大陸的戲劇界竭力想振興京劇,當權者例如李瑞環等也為挽救傳統戲做了努力,為京劇已故名演員搞音配像資料,這也有利有弊。有利者,保存了一些名演員的唱腔音樂,也可以讓後人知道京劇藝術的舞臺形象。而其弊端則是那些配像演員的做工、表演怎能替代前輩的真功夫。相由心生,京劇前輩的舞臺形象是他們用心在表演,這個內心世界年輕演員是繼承不來的。這種配像形式豈不是以假亂真嗎?

京劇進入危機,從表面客觀原因上看好像是時代變了,已經是電子信息時代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了,電影、電視、電子遊戲機、多功能手機充斥世界。年輕人愛在網上漫遊,愛玩遊戲機,愛聽那些具有刺激性的流行音樂,看驚險電影。老年人愛看電視連續劇,愛旅遊,愛健身操。

但是,真正原因是京劇的生命已經被中共摧殘,傷了元氣了,鼎盛時期過來的演員已經越來越少,真正喜愛京劇的觀眾已經越來越少。即使有些老年京劇迷,人已經退休,少的可憐的那點養老金,僅顧吃住花銷還不夠,更捨不得用來買昂貴的戲票。時過境遷,想恢復往日的輝煌確實不容易。

2005年中國大陸京劇界舉辦了一個「京劇歷史,現狀與未來專科研討會」。文痞何祚庥在會上又大放厥詞,鼓吹京劇要走向全球化。讀者要警惕了,這是中共赤化全球幽靈的再現。京劇不屬於中共,她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何痞子這個政治流氓在此誇誇其談,全然不是關心京劇的未來命運,而是為他自己沽名釣譽。國外華人愛京劇和京劇走出國門,與這個政治流氓毫無干係,摧毀和斷送中國傳統文化的罪魁禍首,恰恰是他這樣的文痞和他的後臺。

京劇是門綜合藝術,它集文學、音樂、美術、武術、雜技、聲樂等於一體,它是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塊瑰寶。京劇故事取材於中國歷史和神話傳說。比如中國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封神演義》、《楊家將》等等,都是以真、善、忠厚、禮義廉恥、仁愛為道德標準的,他們都是京劇創作的源泉。京劇唱詞用詞嚴謹,即偶句體,是七字句(上四、下三)或十字句(三、三、四),上下句也是由古體詩發展而成的模式。因而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沒有文學修養,也難聽懂看懂京劇。

德國學者鐘維光說:「京劇的危機在於傳統危機」。他指出是集權專制的中共徹底毀滅了中國民眾的傳統生活,傳統道德觀念,傳統思想感情。他說「共產黨文化猶如癌細胞」,「正在繼續毀滅我們民族藝術和我們中國人的生活,生命」。此乃真知灼見也!中國的傳統文化,遭到中共「黨文化」多年的摧殘踐踏,京劇賴以生存的沃土已經遭到了破壞,怎能不危機!

京劇在歷史上,曾經給國人以美的享受和心靈上的淨化。因為它寓教於樂,它崇尚真、善、美而批判假、惡、醜,它弘揚忠厚仁慈,弘揚禮義誠信,因此它對維護中華傳統的道德觀念作出過巨大貢獻,也為中國藝術和文明在國際上樹立了良好形象。請讀者記住,京劇是中國傳統文化造就的一朵藝術奇葩。

本文留言

作者園丁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