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虛投空轉」的資金盛宴最終結局(圖)


中國央行不斷釋放流動性,資金脫實向虛引發系統性風險。(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7年2月15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央行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3.74萬億元,創歷史新高。而槓桿收購、債市違約、票據風波等事件,均在央行不斷釋放流動性的情況下發生著,資金繞道股市和樓市沒進入實體經濟,並產生系統性風險,將是這場資金盛宴的最終結局。

金融數據顯示各項指標均創新高

2月14日,中國央行公布的金融數據顯示,2017年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3.74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2.1萬億元和2619億元。

其中,委託貸款增加3136億元,同比多增961億元;信託貸款增加3175億元,同比多增2623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6131億元,同比多增4805億元;企業債券融資同比減少5623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1599億元,同比多增130億元。

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57.59萬億元,同比增長11.3%,增速與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47.25萬億元,同比增長14.5%,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個和4.1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餘額8.66萬億元,同比增長19.4%。當月淨投放現金1.83萬億元。

央行不斷釋放流動性 資金在「虛投空轉

從上面的金融數據可以看到,中國央行釋放出的資金量創下歷史新高,意味著市場上資金達到氾濫的程度。槓桿收購、債市違約、票據風波等事件不斷發生,一段時間以來,不少熱點金融事件背後都有資金流動的影子。這些錢通過在不同金融市場、不同機構之間穿梭,在金融體系內部「虛投空轉」,一些風險已經顯現。

資金進入資本市場是第一條路徑。在去年備受關注的萬科股權事件中,銀行理財資金進入寶能,沒有投資於實體產業,而是成為寶能購買萬科股票的主要來源。寶能一邊用銀行理財資金替換了之前券商的資金,一邊通過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計畫,獲得銀行的理財資金,繼續增持萬科股票,銀行資金間接投資於二級市場。

進入債券市場是資金流動的第二條典型路徑。特別是在去年底債市違約事件爆發後,其背後大量來自銀行的資金成為市場焦點。在去年的債市上資金在「空轉」,錢從銀行再轉到其他金融機構手中,機構之間環環相套,每過一道手就加一層槓桿,資金最終才投入債市,但這樣延長了交易鏈條,虛抬了整個債券市場。

第三條路徑,是資金繞道進入房地產市場。中國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新增人民幣貸款中,45%是個人住房按揭貸款,還有更多銀行的錢拐了個彎,流入房地產開發項目。

最終結局導致交叉金融風險發生

流動性陷阱是指貨幣政策無法刺激經濟,無論降低利率還是增加貨幣供應量都沒有作用。中國在產能過剩、實體經濟低迷的時刻,卻遭遇流動性陷阱。為了規避風險,銀行更多選擇安全資產,於是央行釋放流動性後,銀行又將資金貸給了大型國有企業;由於缺乏投資良機,國企也持幣觀望,或再以短期存款形式存回到了銀行系統,出現了資金空轉。

中國資金「脫實向虛」加重,資金在金融領域空轉速度增加,推高了資金成本,大量資金湧向房地產等金融屬性較強的行業,加劇了資產泡沫,累積了系統性風險。資金在金融機構間「空轉」,對整體經濟運行帶來危害,一旦債務違約,資金鏈條上的各家金融機構難逃其責,銀行也不能倖免。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各種金融機構融合加深,還會放大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影響不再侷限於某一市場或行業中,而是通過股權控制、資金交易等紐帶,將單個行業、單個市場的風險滲透到金融市場各個子市場,包括銀行、基金、券商和保險等,風險的外溢性大增,整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在上升。

無論是銀行表內投資,還是表外代客投資理財,當前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都不容小覷。尤其是在拉長了投資鏈條,資金加槓桿之後,最終資金方能否真正把握投資風險,值得關注,這種風險也引起金融監管層的注意。

據《鳳凰財經》2月14日報導,中國大陸多地銀監局召開的2017年工作會議上均強調了要對交叉金融業務實行穿透原則,對資金來源於銀行體系的各類業務,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納入全面風險管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李正鑫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