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月份信貸或將創天量般的記錄
【看中國2017年1月25日訊】2016年1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2.51萬億元,創2009年來單月最高記錄,令市場咋舌。不過有分析師預計,今年1月信貸投放有可能超過去年天量的記錄。
從近年的數據看,一月份信貸規模往往沖高,而且過去三年的1月信貸呈遞增之勢。2016年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2.51萬億元,同比多增1.04萬億元,而這一數據大幅超出歷史同期均值水平。歷史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5年1月,新增人民幣信貸均值為1.1萬億元。
2015年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47萬億元,同比多增2899億元;2014年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32億元,同比多增2469億元。
中金固收團隊認為,1月在走訪銀行類機構的時候,不少機構都表示1月份的信貸投放很快,甚至有可能超過去年1月2.5萬億的貸款量。
天風證券分析師孫彬彬、高志剛在報告中表示,自1月16日起,中國新年期間現金漏出、1月份企業所得稅上繳、外匯佔款流失、準備金上繳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銀行間資金面大幅度、持續緊張,其中準備金上繳因素反映的是銀行1月份信貸投放規模較大,尤其是1月份月初投放規模超預期。
天風證券認為,雖然銀行存在「早投放早收益」的貸款投放傳統,但作為已經被銀行和市場納入預期的慣例,仍然對市場帶來超預期衝擊,反映出1月信貸投放與市場存在預期差的地方。
1月信貸為何會與市場存在預期差?
據天風證券分析,雖然2016年11月-12月單月信貸投放規模較大,但從2016年全年來看,總體新增信貸規模為12.6萬億,小於年初13萬億的預期,當年貸款餘額同比增速為13.5%,創2008年以來最低增速水平。
這表明,2016年年末仍然可能存在積壓的貸款項目延後至2017年1月份投放,這也與央行在2016年年末窗口指導銀行信貸投放比較吻合。同時,也形成了市場預期與實際投放之間的一個重要差異。
其次,天風證券稱,預差最大的地方或許在於企業中長期貸款。而企業中長期貸款投向中,最具季節性特徵的應該是基礎設施類項目。
從發改委工程項目批復到新增貸款大幅增加,大概有2-4個月的滯後期,也就是說,重大工程的密集批復期滯後的2-4個月,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會出現較為明顯的環比增長。
此外,從滯後時間來看,2016年以前,滯後期一般是3-4個月,而在2016年,這個滯後期縮短至2個月。這反映出,2016年發改委項目投資從批復到落地的速度在加快,配套銀行貸款的跟進也較為迅速,前期批復項目帶動1月信貸大規模投放。
另外,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的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規模也會呈現出逐步攀升的態勢,合理推測,2017年1月企業中長期貸款投放較多,也是1月出信貸投放超預期的一個重要原因。
天量信貸投放背後隱藏的事實
德商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周浩表示,從廣義貨幣(存款)到銀行業總資產,看到了剪刀口的擴大,這體現為銀行業的擴張與存款的聯繫開始減少。
如果說社會融資總量更加接近銀行的資產端,那麼從2015年開始,銀行業的總資產擴張速度開始明顯與M2拉開剪刀口,而這樣的剪刀口的存在,事實上挑戰著一種傳統思維:銀行業的資產並非與自身的負債(主要是存款,即M2)亦步亦趨,這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銀行業的「加槓桿」,而這樣的槓桿率背後似乎並沒有明顯的資產充足率下滑問題,背後的原因不外於這樣幾個:加權風險資產並未與總資產同時上升——表外業務的迅速擴張,可能是出現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之一;商業銀行通過融資補充資本金;抑或留存收益增多。
周浩稱,另一個現象是,M2與基礎貨幣之間的相關性降低,貨幣乘數明顯上升。
長期以來困擾市場的中國極低貨幣乘數的問題,迎刃而解了。目前的貨幣乘數已經上升至有數據統計以來的最高點,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有意義的事情。總的來看,在經濟整體面臨下行壓力的狀況下,貨幣乘數的上升似乎並不反映經濟的活躍,而是反映出整個金融系統的脫媒跡象。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