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楊業屢立戰功 歸宋後為何不受重用?(圖)

 2017-01-19 10: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楊業屢立戰功歸宋後為何不受重用
楊業以驍勇善戰出名,戰功彪炳。(網路圖片)

楊業,并州太原人。其父楊信,曾任後漢的麟州刺史。楊業從小灑脫有俠氣,善於騎馬射箭,喜歡打獵,所得獵物比別人多好幾倍。曾經對他的隨從說:「我將來當將軍帶兵,也要像用獵鷹、獵狗追逐野雞、野兔一樣。」成年後輔佐劉崇,為保衛指揮使,因為驍勇善戰出名。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多次立下戰功,每次出兵都能取勝,國人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做「無敵」。

有功之臣不受重用

傳說中,楊業是深受北宋重用的有功之臣,大宋江山若有十分,楊家擔了七分。但事實是,楊業歸宋時並沒太受重用,也沒受重賞。宋太宗封賞降臣之時,除了北漢主劉繼元之外,馬峰、郭萬超等四人受的封賞最重,楊業根本靠不上邊,所以都未在記錄之列。歸宋三個月後,因為要被派往邊防前線,才有對他的所謂厚賜。宋朝的用人之計是密賞,跟今天企業的密薪制相似,賞了些什麼,賞了多少,別人無從知曉。

楊業在宋朝的地位不高,從沒有成為宋軍的主將。歸宋時,楊業受封「左領軍衛大將軍」,說白點只不過是個「環衛官」的角色,而所謂的鄭州刺史,也不過是個從五品的虛職。以這樣的官位是無法近得皇帝身邊的,離朝廷重臣相去甚遠。他在北漢官至建雄軍節度使,是二品以上大員。兩相比較,天壤之別。

楊業在宋廷不過是位列偏裨的邊將,入宋不足8年就戰死在邊關,《宋史》甚至連他的出生年月都搞不清楚。如果非要說楊業是受重視和被重用的,那就有點自欺欺人的味道。楊業不受重用,事出有因。這既與他的家庭出身有關,也與宋朝軍事體制的結構有關。

與他的家庭出身有關

首先,楊業的家世背景讓他難獲信任。楊業的父親楊信原為麟州刺史,當時各種割據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楊家雖然也算是一方豪強,但勢力相對較弱,只能於夾縫中求生存。

楊業20歲就被派給劉崇,這很可能是一種家族謀略。楊業年少英雄,很有才幹,所以很快被劉崇賞識。但是,951年劉崇在晉陽自立為帝時,楊業的父親已經歸降後周。這就出現了一個非常複雜難解的現象,楊業在北漢聽差,他的父兄卻在後周為臣,父子三人效力於互相敵對的兩個國家。這樣一種局面的形成,當然有事出偶然的不可控因素,但也不排除楊業父親的預先設計。在那個時代,腳踩兩隻船,誰先到岸就靠誰的現象並不鮮見。按今天的話說,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也許更為安全。

楊信去世之後,楊業的弟弟楊重勛繼承了麟州刺史的職位,因為楊業效命北漢與後周為敵,當然不可能返回後周繼承父業。麟州地處北漢與後周邊境,楊氏的武裝力量有限,沒有強大到足夠自保或自立,為了保全自己、保存實力,楊重勛在北漢與後周之間不停地搖擺,他以麟州刺史的身分幾次投降北漢又數次回歸後周。

有這樣的家世背景,楊業投降北宋之後,難免讓人覺得不夠放心,而他自己也會先虛上幾分。這也就是為甚麼後來當監軍責問他是否有異志時,他顯得格外敏感。

降將的日子是最為難過的,在正統方看來,你既然可以棄城降我,在危急關頭也可以降他。實際上,楊業並沒有可以值得懷疑的前科,與他的兄弟不同,楊業自跟隨劉崇之後,30多年間,不管北漢發生什麼樣的變動,他一直忠心耿耿,從無二志。

但是,光自己覺得忠心耿耿還遠遠不夠,對於降將而言,檢驗和考驗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這個過程可能足夠漫長。降將很難被重用,這也是歷朝歷代的通例。看看《三國演義》赤壁大戰中蔡、張二將的下場,也就不難理解身為降將的難處。

再者,以楊業在北漢軍中的地位論,他也很難再受重用。他與北宋征戰多年,積怨應該不淺。他在抗宋過程中獲得了很高的聲譽,現在又轉過來依宋抗遼,難免會受到歧視或嘲弄。

重要的根源還在於宋朝的軍事制度

楊業之所以不被重用,更為重要的根源還在於宋朝的軍事制度。宋朝非常注意限制武將權力,從宋太祖開始,就對武將處處防範,決不會任由任何一員武將決定著朝廷的七分事務,更何況是能征慣戰的降將。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國策,後來慢慢形成一種制度,演變為一種文化。

宋太祖經歷了皇位頻繁更替的五代亂世,由陳橋兵變起家的他,對武將左右朝局的歷史認識得非常深刻,為了確保大宋江山的長治久安,防治武將擁兵自立便是頭等大事。於是他精心策劃設計了限制武將權力的種種措施,杯酒釋兵權之後,許多開國大將都被解除兵權。

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則是在「燭光斧影」中上台的,他對手下的猜忌之心更重,即使是親弟、親子也概莫能外。每次大戰之前,他都給大將賜陣圖,讓他們「各遵成算」,不能有絲毫變動。對嫡系將領如此,對降將是什麼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對於北漢降將楊業來說,缺乏皇帝的信任當然是危險的事,但沒有同僚們的信任,危機更會進一步加深,而且很可能加重皇帝的猜忌。楊業歸宋後不久,因熟悉邊防情況被派往前線,立了戰功,受到提拔和封賞,由此受到一些人的嫉妒和非議,有的人甚至向皇帝告狀,揭他的短。宋太宗的處理方式是,原封不動地將那些斥其短的奏摺轉給楊業。

這一招算得上高明,但並不是宋太宗原創,而是向唐太宗取的經。當年唐太宗曾用類似的手法處理過類似的事情。有人認為宋太宗這麼做,表達了他對楊業的信任。事實可能並非如此,起碼不是全部。宋太宗對楊業是不放心的,把告狀信給楊業看,一方面表現自己的坦蕩,另一方面實際上也是在警告楊業,你的一舉一動我都是知道的,全在我的掌控之中,你要小心行事。

宋太宗的這種警告還算溫和,大體上是屬於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範疇,沒有什麼致命的危險。楊業雖然屢立邊功,但生存環境不算太好。他不僅得不到充分的信任,還屢受排斥,諸如監軍那樣的上級領導前來,更是常常對他冷眼相看。這都是因為他是降將,在宋將看來他尚不是自己人,要想融入其中,還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非常艱難。

其實楊業大可不必抱怨,在北漢降將中,他所受的待遇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宋在不同時期,對待降將的政策不同。平定太原之前,降將一直都受重用,目的很簡單,在於發揮他們的示範效應,吸引更多的將領投降。對於被擒獲的將領,則大多不用甚至殺掉。楊業被閑置起來沒有被殺掉,還是比較幸運的。如果不是邊情緊急,楊業又對契丹情勢瞭然於胸,估計宋太宗還不會想起楊業,他可能永遠都會被閑置下去,畢竟他與北宋抗爭了近30年,給宋朝很大的威脅。

責任編輯: 辰君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