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揭秘曹植的殊勝佛緣(圖)

 2017-01-07 01: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揭秘曹植的殊勝佛緣
曹植極具殊勝的佛緣,尤喜讀佛經。圖為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曹植全身畫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曹植(192—232)三國時代魏之文人。為魏武帝第三子,文帝之弟,字子建,諡號思,故稱陳思王。十歲能文,以其文才橫溢,為武帝所鍾愛,然文帝立,忌其才,欲加害。

曹植喜讀佛經

某次,限他七步成詩,植應聲而成道:「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文帝默然而罷。封於陳,每欲求見,幸冀試用,終不能得,悵然絕望,悒鬱以卒,諡思王,葬魚山。《陳思王植傳》載:「初,植登魚山,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述征記》云:「魚山臨清河,舊屬東阿,東阿王曹植,每升此山,有終焉之志,植之所遊,池沼溝渠悉存,既葬於山西,有二石柱猶存焉。」

曹植極具殊勝的佛緣,尤喜讀佛經。《廣弘明集》言:「植每讀佛經,輒流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極也。遂制轉讀七聲,升降曲為之響,故世之諷誦感弘章焉。」

曹植曾聞梵天之響

曹植曾遊魚山(在今山東省東阿縣)聞空中梵天之響,乃配合漢曲製成梵唄,又據《太子瑞應本起經》,作四十二契之聲明(即有關偈頌等諷誦吟詠之學)流傳於劉宋、南齊之時,被尊為中國佛教聲明之祖,收於《廣弘明集》。

僧徒相傳,曹植曾仿製梵唄:「陳思王嘗登魚山,臨東阿,忽聞岩岫有誦經聲,清遒清亮,遠穀流響,肅然有靈氣,不覺斂衿禮敬,便有終焉之志,即效而則之,今之梵唱,皆植依擬所造。」(《三國志補注》引《異苑》)

慧皎《高僧傳》卷十三說:「梵唄之起,肇自陳思。」又云:「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意經音,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瑞應本起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其後帛橋、支龠亦云祖述陳思,而愛好通靈,別感神制。」

又唐《法苑珠林》卷三十六云:「魏時陳思王曹植,世間藝術無不畢善,嘗遊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其聲動心,獨聽良久,而侍御皆聞,植深感神理,彌悟法應,乃摹其聲節,寫為梵唄,撰文制音,傳為後式。梵聲顯世,始於此焉。」又他書亦有類似之記載,繁不俱引。

嗣孫吳有西域僧侶康僧會,依《雙卷泥洹經》製作泥洹唄聲,為一代宗式,又有西域居士支謙,依《無量壽經》、《中本起經》,制菩提連句梵唄三契。如是歷代名師以及帝王士夫,撰詞譜聲,接踵不絕,文獻具載,不遑枚舉。

曹植自幼至終,篇籍不離於手,前後所著賦、頌、詩、銘、雜論,凡百餘篇,皆辭彩絢耀,才華高曠。有《曹子建集》十卷傳世。

當時稱「天下共有才八斗,子建獨有八斗」。以詩賦言,曹植實為東漢至隋的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其佛緣殊勝,古今共仰。

責任編輯: 輕描淡寫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