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好奇與自身息息相關的事物,因此算命總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曾停斷。(圖片來源:Pexels)
人往往對未知的事物會產生一種恐懼、好奇和想要探究的想法,尤其是與自身息息相關的事物,我們從哪裡來?死後要去哪裡?我們明天會遇到什麼事,準備做的事情結果到底是吉是凶?我們一生能賺多少錢?我們能活多少歲?未來的社會地位怎樣?這些事情不單單我們這代人關心,幾千年前的祖先們同樣關心,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算命,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即使在科學如此發達的今天,依然存在著算命術,只是由於目前被官方認為是迷信,所以轉為民間繼承,對現在人來說就多了股神秘感。
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揭開中國算命術的神秘面紗吧!
一、卜筮
卜筮是中國最古老的占卜方法,卜筮的流行早在有文字之先。卜筮主要採用龜甲和蓍草,用龜甲稱卜,用蓍草稱筮。
卜,最初的方法就是用火灼燒龜腹甲,視其裂紋而定吉凶。筮,最初的方法是把蓍草的莖從中剖開,視其分離時的形狀來預卜休咎。在後世,人們通常並不看重求卜所用的物體本身,而更關心求卜的過程和結果。後人因地制宜,就用容易得到的東西替代龜甲和蓍草,於是,就出現了蠡卜、虎卜、雞卜、鳥卜、十二棋卜、竹卜、錢卜等多種卜筮方法。
二、易卦
我們通常所說的《周易》其實包含了《易經》、《易傳》兩部分。《易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卦辭和爻辭,占算的時候,要先取卦,再根據所取的卦所對應的爻辭和卦辭以判斷吉凶。
《易經》這本書很古老,也很重要。古老是因為傳說它的作者是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位聖人;說它重要是因為,它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這裡汲取營養。
《易經》裡認為,萬事萬物都是陰陽構成的,而八卦、六十四卦也是由陰陽構成的,所以我們能夠「感而遂通」,通過卦象去認識、瞭解、預測。所以說「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易經》最初是卜筮之術。不過,我們現在看到的《易經》只是古人占筮結果的記錄,到底古人用易卦占筮的方法怎樣,卻不得而知。當然了,《繫辭傳》裡面介紹了「大衍筮法」,因為比較繁瑣,這裡不再細說。一般認為,「大衍筮法」就是《易經》的原始筮法,但也難以考證。
從漢代開始,歷代都有較大的發揮,也不斷產生了很多新的理論。如卦氣說、納甲筮法、梅花易等等。當然,《易經》是象數理的統一。它不僅僅是術,易理和易道早已沉澱在了中華文化的共同記憶裡。
三、相術
同卜筮、《易》卦、占星一樣,相術也是中國古代起始較早的一種術數。它通過對人的面貌、聲音、氣色等的觀察分析,來論析人的吉凶休咎。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相術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興起。《左傳・魯文西元年》有內史叔服能相人的記載。《國語》中也有一些能相人的例子。
古代的相術最初都屬於相面一類,經過長期發展,有出現了通過聲音、形貌等人體各部位來預測人事吉凶的相術。
四、占星術
先秦時期,天文學在當時世界上市屬於領先地位。古人根據星位元的變化發明了最早的紀年法——星歲紀年法。因為古代占星術常常涉及到這些天文知識,故有必要先對七曜、五緯、四象。
這些天文知識,尤其是人們有意識地將星象運動變化同人事聯繫起來,為占星術的出現提供了可能。先秦時期,占星術已初露端倪。
中國占星術是一種學術,別稱星學、七政四餘、果老星宗等。此學術由夏朝開始發展,漢唐達到頂峰,明清至低谷。主要依託星象的研究,對事物作出結論,是中國歷史上古老的學術。
在夏、商、周三朝時期即已開始發展,春秋戰國時盛極一時。到了漢末與唐朝,受到印度及波斯的影響,使中國占星術更加蓬勃,出現許多著述。明清兩朝,因政治因素,使得占星術的發展遭到阻撓。
在一些文獻中,經常看到「五星聚」的記載。五星聚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同時運行到某一星區。若五星在同一線上,就叫五星連珠。從歷史文獻上看,五星聚的出現都是和國運盛衰聯繫在一起的:五星聚房,殷衰周昌;五星聚井,楚敗漢興。古代的占星術不近把天災兵亂、國運盛衰同星象變化對應起來,而且還根據星象變化推斷帝王將相等上應星象之人的休咎禍福、升遷沉浮,這一點在《三國演義》裡非常多見。
需要著重說明一下,這裡所說的占星術並非西方十二星座占卜,占星術與星座占卜最大的區別在於針對的物件不同,占星術可以精確對應到每個人,但是星座就做不到這點了。星座是將所有的人大致分為十二種類型,因此,我們每個人所處的類型當中,必定有很多人會與我們相似,這個就是星座占卜的缺點。但是占星術可以通過每個人對應的主位星來判斷一個人的運勢,通過尋找每個人對應的主位星,主位星的明暗程度,以及位置來做確定。
也就是說,占星術可以針對到每個人,而占星術的缺點則是只可以針對離自己較遠的人。而占星術最大的用處並非在於對每個人的占卜,而是對一些大事進行的觀察和預測。
(待續)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