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對重霾嬉皮笑臉了(組圖)
【看中國2016年12月22日訊】週五(12月16日)下午,許多人在朋友圈晒「霧霾來襲」的現場照片,黑壓壓的一坨坨暗黑色濃雲,直逼藍色天際,令人不寒而慄。朋友圈仍然是各種調侃,比如霧霾辦好了進京證之類。過去幾年,由於個體對霾的無奈與無力,調侃和苦中作樂成為一種流行且安全的態度。可是,這種嬉皮笑臉對真正的問題並不能有所幫助。我今天主要就說說態度,不談其他了。
近日廣為流傳的北京霧霾圖片(網路圖片)
我也不贊成那種壞事變好事的邏輯,比如《某球時報》曾經的通欄大標題是《北京;「紅色預警」引世界熱議》。我們都知道,村裡某個房子快塌了,鄰居們議論紛紛也是正常的,你總不能到村廣播站在大喇叭裡喊:「我家房子快塌了引發村民熱議」,這個真心不合適。這種壞事變好事,就是嬉皮笑臉的一種。
(網路圖片)
回顧霾的歷史,我記得是2008年的7月,一個ID為BeijingAir的twitter帳戶,首先開始公布pm2.5的數據,並對數據有簡短結論,通常都是unhealthy、very unhealthy,或者bad,直到有一天用了一個很不常見的crazy bad,才在中文推特圈瘋傳起來。那時候上推的人不多,這個帳戶的關注者就更少了。
我在2010年前後的專欄文章裡,提及霾和pm2.5的時候,都不太敢引用這個帳戶的數據和結論,如今這個帳戶也不過十萬多的關注者。我總在想,假如當初,2008年的時候,這個帳戶公布的數值可以被早日重視,或者說可以被大多數市民知曉,今天我們面臨的情況是不是會好一些?歷史不能假設,但現實的確是更糟了。
後來就是奧運期間的口罩事件。美國奧運代表團自行車隊幾個運動員,一下飛機就戴著口罩。那個口罩是美國自行車隊為隊員特製的,他們就是依照大使館提供的建議才這樣做。後來,被中國一些媒體和機構大加撻伐,甚至還上升到「辱華」的高度,逼得他們摘下口罩道歉才了事。
8年前,在北京戴口罩是可恥的。圖中的美國運動員曾經激怒了全中國。(網路圖片)
回頭看,當初指責美國運動員、指責大使館空氣質量指數的那些媒體,那些人,究竟是真正不知道情況之嚴重,還是知道而故意為之?我其實傾向於後一種判斷。2008年的空氣質量本來就不怎麼好,停工停產,單雙號限行,才換來了「奧運藍」。如果空氣真的沒有問題,我們又何必停工停產呢?最後精神勝利地說「美國人被奧運藍征服摘下口罩」,不過是自欺罷了。逼美國運動員摘下口罩,無非是停工停產的「功勞」要被人確認和承情而已。
美國早就引入了pm2.5評測空氣的標準,並由大使館發布,主要是給在華的美國人作為空氣質量的參考。而只有少數中國人知道這個數據,直至2013年2月,pm2.5標準才正式被中國引入,並被以中文命名為「細顆粒物」。在對霾的認知上,我們已經損失了非常寶貴的五年時間。得到這個教訓就是,要聽得進去批評,要承認西方國家在這方面的確比我們起步早,比我們有經驗。
2013年10月,世衛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確認,細顆粒物是引發癌症的普遍及主要的環境致癌物。從「霾城」到「癌城」,時間一天一天過去,而人們坐以待斃般束手無策。週五的重霾,一路往北攻城略地,眼睜睜看著亦莊淪陷、國貿淪陷,望京淪陷,如果還在轉發什麼「空中有霾,心中無霾」這類於丹式雞湯,那也基本是自欺了。
賈樟柯說拍一個環保廣告,扛著攝像機進了胡同,不知道從哪裡竄出幾個大爺大媽高聲嚷嚷:他們要拍咱們的霧霾!趕緊把攝像機扣下來!這不是笑話,是真事。大爺大媽們不知道霾是致命的嗎?我想他們知道,但他們更知道比霾還可怕的那種無形東西。
賈樟柯後來說受不了霾,要搬離北京。網上群起而攻之,說你牛逼你滾出中國吧。我想起來一個老段子,幾隻鴨子在烤鴨店後廚爭得面紅耳赤,到底是燜爐好還是挂爐好。
其實,我想說的是,面對有害且致病、致命的霾,能不能對自己的生命更負責一些?這種負責要向外尋求,而不是向內化解。柴靜老師的記錄片出來之後,我表示了反對意見。最重要的原因是,霾是公共治理問題,我們個體靠自己的力量是解決不了的。不是個人少開車、不吃燒烤能解決的,歸根到底,這完全就不是「從我做起」的事。「從我做起」,只能消解這個話題背後的公共治理責任,於事無補,甚至會轉移視線。
去年引爆社交網路的圖片:從飛機上看北京霧霾
我們都看到了,北京市在《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二稿)》裡試圖把霾列為「氣象災害」,也就是說,這並非人禍。這其實是一種不誠實,這種不誠實與奧運那年的不誠實是一以貫之的。一味掩蓋霾的性質而不下決心從根部治理,做一些皮毛功夫,無助於問題解決。但是同時我們又看到,「APEC藍」是可以實現的,也就是說,也許真的有辦法,但是不是願意用?這是公共治理責任問題,就不好展開說了。
從個人的角度,我只能鄭重建議大家,不要再相信、轉發那些「心中無霾」的雞湯,也不要繼續用調侃、苦中作樂的方式坐以待斃。我們的嬉皮笑臉,只能消解這個問題的嚴肅性,消解我們對於生命本身的尊重與愛護。我們不該這樣坐以待斃。就像賈樟柯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應該是高貴的。
王朔有個段子,問一個人為什麼願意買上千萬的房子,住在這樣擁堵不堪的城市,承受著致命的重霾,回答說是因為這裡醫療條件好。我常常想,假如在這裡多呆幾年,掙的錢夠不夠看病,真是個問題,能不能掛到專家號,也是個問題。
我希望每個人對自己和家庭都負責起來,買靠譜的防護口罩甚至面罩、靠譜的淨化器,堅決讓孩子呆在家裡,減少戶外活動,用一種相當嚴肅和認真的行為,盡量減少重霾對自己、對家人的傷害。在重霾來襲的時候,盡量遠離這個城市。沒辦法,這就是我們個體為公共治理不力所付出的額外的代價。
各安天命是不是雞湯,我不好說,但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裡,並不是沒有別的選項。有沒有付出一次性代價的解決方案?有幾個朋友問我說,是不是完全沒辦法了?我說,千言萬語,找一個字代替: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