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價格的野火,如何形成了燎原之勢?(圖)
【看中國2016年11月17日訊】過去的一年多,在房屋價格的擠壓下,企業不斷破產、跑路,這緣於兩個方面:第一,生產要素價格上升,主要體現在人工(也包含醫療、教育等)、土地等價格的上升擠壓實業的發展空間;第二,資本擠出效應,當企業辛辛苦苦忙碌一年還不夠買一間廁所、甚至虧損的時候,實業資本自然逃離。但是,在那個時候,筆者從沒有說企業到了最困難的時候。可是,在筆者之前的文章中,多次說到企業最困苦的時間即將來臨,大家一定保護好現金流,同時調整負債水平和結構,為什麼?
資產價格不斷上升,就會讓企業不斷破產,貧富差距就會急劇惡化,這會讓社會的根基動搖,即便看著賣地收入比印鈔機印鈔還快,政策也會恐懼(誰都會恐懼社會動盪)。同時,此時的賣地收入也僅僅改善的是少數地區的財政,西北、東北、西南、三四線城市已經受益不大,通過全局性政策(貨幣政策就是)繼續推動資產價格的動力下降。企業不斷破產將加速銀行壞賬的積累,讓銀行總資產從擴張走向收縮,這一問題非常、非常嚴重(前面說過原因,擠兌等是可怕的事情,要不就試試)。綜合因素,就會導致政策的轉向,這是必須的。
可是,當政策對資產價格的態度轉向之後,過量的貨幣怎麼辦?只有兩個出口,其一是外匯;其二是原材料。基於毒癮是無法戒的,水還是要繼續放的,否則,自己的日子是過不去的,這種過量大水的衝擊(存量和新增)是無法阻止的。此時,會發生什麼情形?第一,當個人、企業負債率高企的時候(資產價格泡沫的後果),全社會需求不足,企業產品的銷量和價格都受到制約;第二,過量的大水無論衝擊外匯還是衝擊原材料,都是提升原材料價格(特別是進口依存度高的原材料),這種提升是非常快速的。這就意味著企業得成本上升是一場接力賽,前面是因為人工和土地價格的上升,現在是原材料價格的上升。基於原材料價格的上升非常快速(貨幣太多),所以,8-9月多次提醒企業人士,企業最困難的時候到了,這種原材料成本的快速上升,如果沒有充足的現金流並保持合理的負債結構與水平,很可能讓企業快速倒下。如果未來利率提升(這是必然的),企業將更加困難。
今天的情形僅僅是開始的階段,冬天還很漫長,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雖然剛過立冬,但已經有了實例:
前幾天,有位企業界的朋友留言說:「最近的工業性商品大漲,其實是沒有實際需求,都是貨幣超發推動現象。我和別人合辦的小廠本來情況就不好,這次原料一漲,等於讓我們關門。請教您這次原料漲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因為我們的成品不漲反跌,所以如果是中長期的,就打算直接關廠了,這煎熬太難受了」。筆者的回答是:「雖然有波動,但漲是長期的(這裡的漲顯然指的是原料漲價)」。這就是滯脹的典型特徵,需求下降,原料價格在貨幣推動下上升。此時,只有那些平時苦練內功的企業(與消費者的黏性非常強),才能在產能過剩的時期將成本的壓力向下游傳導,最終剩著為王。而大部分內功不強、火力不夠的企業,在產能過剩條件下,在寒冬中就很容易被凍僵。
貨幣貶值、企業難以盈利甚至虧損,最終,投資的資本金就會遭到雙殺。
其實,這是非常簡單的原理,只要貨幣不斷超發,最終會推動通脹,無論這種通脹是以CPI表示還是以隱形的高資產價格表示,都沒有絲毫的差別。而持續的通脹最終將企業推入數九寒冬之中。
企業主是少數,其他讀者一般不會關心這些問題,認為於己無關,這是大錯特錯的。你讀書、就業或轉行的時候怎麼選擇?要麼選擇未來容易生存的行業,要麼就是選擇內功強大的企業,這是生存之路,幾乎與每個人都嚴重相關,那是自己的飯碗。在內功強大的企業就業的時候,在這樣的時期不要提什麼工資待遇要求(因為企業一樣處於困難時期),努力工作,練好技術,幫企業渡過難關,這樣的企業才是鐵飯碗。由於這樣的企業一般具有比較良好的人文文化內涵、老闆絕對不會是莽夫(否則就無法抓住消費者的內心,這樣的企業在今天也不多),老闆也就絕不會漠視你在企業困難時期、為企業渡過難關所做出貢獻,都會記在心裏(企業順風順水的時期,你很難進入他的內心)。你付出多少,最後會得到更多,這是成功者之路,也是千載良機。
永遠要記得,危機就是機會!!!對企業主、就業者、任何人都是如此。
就業選擇的時候,盡量選擇那些公共事業部門或原材料生產企業,公共事業部門自不必說,滯漲時期,原材料生產企業雖然未必好過,但相對其它產業要好一些,這在前面多次說到。
另外一個必須關注的就是,從現在開始,絕大多數處於產業鏈下游的企業利潤將大跌,這裡的含義不言自明。
未來,通脹是長期的,和需求無關,現在還處於早期階段,農產品價格大漲才是通脹的階段性中後期。只要無法擺脫貨幣超發,就無法擺脫通脹的不斷惡化,野火是印鈔機「吐」出來的。或許,該罵德國人為什麼有這樣的機械製造技術,讓他們製造如此高速的機器,「燃燒」世界。
未來需要嚴密關注的是債務市場、股權市場、集合理財市場,在通脹比較快的上升週期,三者必有突變的時候,也都是閃電刀,這才是未來的焦點所在。
當然,現在焦點中的焦點是農產品,知行合一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