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畫像。(網路圖片)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後人耳熟能詳。只是當時在場的人誰都不會想到,司馬光此後的一生,竟與「砸缸」結下了不解之緣。所不同的是,後來的缸更大、更堅、更難砸。
司馬光和王安石,這對天生的才子、天生的密友、天生的政敵,二人在北宋的廟堂裡不期而遇。然而他們「議事每不和,所操之術多異故也」,你說東,他說西,無論如何都說不到一塊兒去。正因為如此,司馬光才被雄心勃勃、銳意改革、全力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宋神宗一腳踢出朝廷十幾年。等他再次回到朝廷時,已是66歲的老人了。不過這時的王安石也好不到哪兒去,甚至不如司馬光,因為改革失敗,王安石被兩次罷相。王安石死後,還有人挾怨報復要讓他永世不得翻身。
一度深受其害的司馬光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動向,他不僅沒有落井下石,反而十分悲傷,臥病在床還堅持給同為宰相的呂公著寫信,為已經不能說話的王安石說話:「介甫(王安石)文章節義,過人之處甚多……朝廷宜優加厚禮,以振起浮薄之風。」由於司馬光的堅持,王安石被朝廷追贈正一品榮銜——太傅,避免了他死後被徹底清算的悲慘命運。
如果說司馬光保護王安石砸的是廷臣輿論的缸的話,那皇帝這個缸就更難砸了。熙寧二年(1069年),宋神宗以禁軍兵冗費重為由,準備減少年滿45歲的老兵的薪金與供給,並令他們與其親屬一起到淮南一帶安家落戶。消息一出,頓時人心惶惶,如果實行,這些人不僅收入會減少很多,而且還要搬離繁華的京城。對此,司馬光堅決反對,他說,這些軍人生長於京城,他們的姻親遍佈京城,衣食都依靠皇上給的俸祿。再說,45歲的人也並不算老,仍然可以承擔出征和勞役,在沒有罪責的情況下削減他們的薪水並遷徙到遠方,無異於將他們發配啊!由於司馬光的堅持,宋神宗最終改變了主意,眾多老兵以及他們的親屬得以繼續在京城安居樂業。
元豐八年(1085年),已經15年在外的司馬光再次回到京城。百姓聞知蜂擁而來,不為別的,就為看看這位心目中的活菩薩。由於人太多,好多人不能如願,於是就上房、上樹,以至於「屋瓦為之碎,樹枝為之折」,紛紛懇切地請求:「您就不要再回洛陽了,就留在京城做宰相以救天下百姓吧!」
司馬光去世40多年後,朝政漸漸失去往日的光彩。內憂外患交相逼向曾經繁榮無比的大宋王朝,金兵的鐵蹄無情地踏碎了一道道關隘,無數百姓不得不開始逃難,這其中就有司馬光的子孫。就在他們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候,偏偏又遇上了打劫的強盜。幾近絕望的司馬家人抱著一線希望報出了司馬光的名號,沒想到這招兒還真靈,強盜們立即相顧失色。當他們拿出自己是司馬光子孫的確鑿證據後,強盜們立即表現出由衷的欽敬和景仰,繼而嘆息,如果你家司馬大人還在世,我們也不會落到這步田地呀!
連強盜都相信,倘若有司馬光在,他們就不會沒有活路。因為他會儘自己的最大力量將一個個的缸砸破,將處於困境中的人們救出。
責任編輯: 潤珍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