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介、維護佛法或與僧人往來的偉人(圖)

先前的〈敬佛種下善緣!古代皇帝崇尚佛法的事跡〉一文,已經述及尊敬佛法的古代帝王。此文將要述及翻譯佛教相關文獻或維護佛法之人。

歷史上有很多出家僧人,他們不僅以自己無上的悲願與頑強的精神,利益了無邊的眾生;他們不僅為自己的祖國,贏得了巨大的聲譽,為本國人民所欽敬,成為本民族歷史上引以為豪的人傑;而且也同樣受到其他各族人民的極大尊敬與愛戴,至今仍活在人們的心中,為各民族人民所緬懷紀念,從而成為各民族世代友好和文化交流的永恆動力。例如:

一、

瑪辛達在《幸福的藍本》中,曾講過這樣一個偉大學者的故事:「第一批將巴利語佛教文獻,翻譯成英語的學者之一,是一位基督教著名神父的兒子。他選擇這項工作的最初目的,是要證明與佛教相比,基督教所具有的『優越性』。他的這個任務,雖然失敗了,但他取得了一個比他預期的還要大的勝利:他成為了一名佛教徒。我們一定不能忘記這個令人愉快的機遇,正是這個機遇,促使他從事這項工作,使數以千萬計的西方人,也因他而得以接觸到珍貴的『法』。這個偉大學者的名字,就是雷斯・戴維茲博士。」

二、

法尊法師,早年不畏艱辛進藏學習佛法:後從事藏傳佛教的研究與翻譯,為藏漢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

本世紀著名的高僧弘一大師,早年曾留學日本,把西方的音樂、美術、戲劇等引進中國,曾以自己傑出的藝術才華而譽滿當時。正當他輝煌的藝術生涯和個人的人生,圓滿達到極為頂峰的時候,他卻毅然舍俗出家,潛心於佛學修證,成為著名律宗大德。弘一大師波瀾壯闊的一生事跡,被人們編成了電視連續劇。有四家電視台,爭相放演。

四、

唐義凈三藏法師,在《西域取經》詩中寫道: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遠路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殫;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五、

唐代玄奘法師在印度求學時,受到印度舉國上下的尊敬。法師歸國時,二十萬眾人上街。唐太宗皇帝親自出迎,並請求法師出任大臣,被婉言謝絕。法師圓寂時,朝野送葬隊伍,竟達一百多萬人。人們讚嘆玄奘法師為中華「民族的脊樑」。

六、

歷代名臣如宋代的王安石、元朝的耶律楚材等,本身即是佛門居士,尊出家人為師。歷代文人,如唐朝的白居易、王維、宋朝的蘇東坡、辛棄疾等等,也多與僧人交遊,從高僧大德超凡脫俗的氣質中,受到啟發,而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

七、

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梁漱溟,在1987年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一次會議上,一語驚人,說:「自己前世,是一個禪宗和尚。」

八、

清朝歷代帝王如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都無比地恭敬出家僧人,他們都依止了高位大德,並拜玉琳、金剛戒等僧人為國師,順治皇帝在其《贊僧詩》中有「朕本西方一衲子,如何落在帝王家?只因當初一念差,黃袍換卻紫袈裟。」意即前世出家為僧,只因一念之差,今世沒有承繼前志,而做了帝王,流露出了無限的懊悔之情。

九、

清朝的君主大順治皇帝,也說過:「世間最貴者,莫若舍俗出家。」又說:「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最難。」

十、

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偉大的思想家、三民主義的開創者孫中山先生,也認為:「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佐科學之偏。」又說:「國民不可無宗教思想,蓋教有輔政之功,政有護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並行不悖。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維護民族一種最雄大的自然力。」

本文留言

作者陸真 整理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