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比實體賺的多:167家A股公司圈錢買理財產品

 2016-11-02 10:0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6年11月2日訊】統計數字顯示,從2016年9月1日至10月19日,滬深兩市共有167家上市公司斥資400.05億元人民幣購買了344項各類信託及理財產品

另外,從2016年年初至10月18日,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累計購買理財產品次數2703次,購買理財產品累計動用資金2481.35億元。

許多投資者認為,現在許多上市公司利用超募或再融資「圈錢」,所得資金不在主營業務上下功夫,卻沉澱在低息理財產品裡,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投資者願望。

根據相關的規定,上市公司自有資金用於投資只需要董事會通過,無須進行股東大會表決。這就意味著,不管募集資金還是自有資金,只要保證安全,就可以買理財產品。因此流動性好、有保本約定的銀行理財產品成為上市公司新寵。

從購買的金融產品來看,購買理財產品的交易佔九成多,其餘的是購買信託產品和其他產品。年收益率大多都在3%~5%之間。大多數公司偏向期限較短的理財產品,委託期在3個月以內的佔七成。

對於購買理財產品,上市公司無一例外地公告稱,旨在提高閑置資金的使用效率。

有證券分析人士表示,今年上市公司購入理財的情況遠超去年同期,主要是因為去年同期是「牛市」,大部分上市公司的錢會投入基金或股票中博取更高利潤的回報。但今年股市低迷,上市公司就將錢轉入更為穩妥保險的銀行的理財產品,雖然收益率稍低,但是在熊市大環境下,此種方式賺錢更為穩妥。

進行理財無可厚非,但公司前景多不樂觀。在上市公司的理財大軍中,甚至出現了靠理財盈利支撐公司業績的現象。例如,A股上市公司同達創業2015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該公司收回了財通基金富春46號資產管理計畫本金及收益,為公司2015年度利潤的主要來源。

而對於廣大投資者來說,超過五成以上淨利靠銀行理財賺錢的上市公司值得下注嗎?有分析人士表示,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對於企業來說是正常的財務管理,但是此類企業也需投資者特別注意,因為這一定程度上說明公司所屬的整個行業或者其自身未來的發展「錢景」並不樂觀,需要長期觀望。其實,上市公司應該更專注於用盈利得來的錢投入主營業務,多投入研發,而不是賺錢就購買理財產品求穩妥。

還有市場人士認為,上市公司本該是民間資金投資實體經濟的一大渠道,如果變成「錢生錢」遊戲的二傳手,不利於實體企業的融資環境。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