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背誦的才子考試時 為何總無法作答?(圖)
讀書得懂得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如此方不落入「強記不通」的窠臼中。(圖片來源:NegativeSpace)
讀書若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豈不無趣?若能求得知識,又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同時縱貫其他領域,豈不妙哉?最怕的狀況,莫過於閱覽了群書,習得了各領域知識之人,到了真要施展腹中墨水之際,卻出現盡知其典故而不知變通,那樣可真是貽笑大方了。
每個人在求學過程中,多少都會覺得讀書很辛苦,並希望能成為熟捻各學科的佼佼者。倘若能夠了解自己為何而讀,進而讀出興趣且還懂得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那才真是掌握了學習的精髓,亦如《朱子全書・學三》所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別以為只有現今的教育才會培育出苦讀強記而不知變通之人,在張鷟的《朝野僉載・第四卷》中,亦記載了一名不知變通、始終無法將背誦的知識真正地發揮出來的文人:
武則天時期,吏部的候選官員沈子榮能夠誦讀、判辨兩百道題,可是在考試那天卻下不去筆。有人問他,沈子榮說:「無非是命啊!今天沒有一道題目與我背誦的是相符的。有一道題頗為相同,只是人名又有所不同。」
到了隔年的選官之試,判題是水磑(水磨),沈子榮又不下筆寫了。有人問他,他說:「我所背誦的水磑,乃是藍田縣的,可如今問的是富平縣,這讓我如何下筆?」聽到沈子榮這麼回答的人,沒有不拍手大笑的。
這樣的故事,真的是讓人開了眼界,只覺得所謂的讀書人雖然讀了很多書,看似懂得很多,可是若無法運用,實際施展出來,豈不是恍若未聞?這種記誦式的讀書人,若真的被錄取了,任官之時能有多少作為?科舉考試是為了考核得來這樣的文人而存在的嗎?當然不是,只是科舉考試側重的部分,卻多半造就了讀書人反覆記誦的本領,這亦與現今社會在討論教育究竟想培育出怎樣的孩子是相似的。雖說擺脫了孤陋寡聞是好事,可若只是著重強記而不懂得融會貫通、不懂得知曉其中真正的道理,並懂得實際實踐,那耗費心力記誦書籍內容所換得來的旁人的讚嘆,就真的只是坐擁虛名罷了。
可是,轉念一想,這豈不是多數人的常態?當我們閱讀了書籍,吸取了知識,懂得許多為人處世、應對進退的道理,可是我們卻又不免落入凡事無法以知識來智慧地解決的窘境。這種狀況,可與「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困境又不同了。或許,這得再反過頭來思考,我們究竟為何讀書吧!
無論如何,讀書就是為了豐富人生、培育興趣且蘊積生活能量。因此,總得多加思索,懂得舉一反三,以免陷落任何一種不自知的困乏境地。
參考資料
御纂朱子全書(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嚴杰譯注;周勛初審閱《中國名著選譯叢書67唐五代筆記小說》(台北:錦繡,1993)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