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仁至義盡的天子(圖)
仁至義盡,形容人的善意和幫助已經做到了最大限度,指竭力盡到「仁」與「義」之道。仁至義盡,是古代君子為人處事的心性境界,是一種悲天憫地的博大胸懷。
仁義之道指的是仁愛與正義,即是待人要寬厚、處事要有義氣,為儒家的中心思想。竭盡仁義之道,這句話最早出現在《禮記·郊特牲》。
《禮記》是記載周代儀禮的書。冬季有兩個重要的祭祀:蠟(zhà)祭和臘祭。 蠟祭,是年終合祭萬物之神。
仁之至、義之盡
天子的蠟祭,主要祭八種神。從伊謄氏開始才有蠟祭。「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蠟索,猶蠟祭(因為按古音「蠟」與「索」疊韻,讀音相近。)「祭百種以報嗇也。」嗇,古同「穡」,收割莊稼的農事。就是在周歷的十二月農事終了,把一切和農作物有關的神都祭祀一番。
蠟祭的神靈,主要是,始創農業的先音,附帶而及主管農事的司音。祭祀穀神,就是報答先音和司音的。還要祭田官之神、祭田間廬舍和葉陌之神,祭包括虎貓在內的禽獸,從報恩的角度上說,真可以說是仁至義盡了。
古代的君子,對於有利於農作物的神靈,一定都要報答。邀請貓來加以祭祀,那是因為貓幫助人們吃掉了危害農作物的田鼠;邀請虎來加以祭祀,那是因為虎幫助人們吃掉了危害農田的野豬,所以要把它們請來加以祭祀。至於祭祀堤防和祭祀溝渠,也是因為它們有功於農事。蠟祭的祝祠中有這樣的話:「希望堤防安然無事,溝渠不要漫溢;病蟲害不要發生,荒草野樹不要生於良田。」
天子身著皮棄素服參加蠟祭。之所以穿素服,是因為有助於農事的萬物都衰老了,這就等於為其送終。但是腰繫葛帶,手執棒杖,這種禮數又比喪禮略低。就蠟祭的這種禮數而言,真可謂是仁至義盡了。身穿黃衣頭戴草笠來參加蠟祭的人,都是終年勞碌難得有閑的農夫。農夫頭戴黃冠身穿黃衣,是因為季秋草木黃落,服像其色的緣故。
大羅氏,這是負責為天子掌管鳥獸的官,諸侯進貢的鳥獸由他接管。進貢的使者是戴著草笠而來,這表示對捕捉到鳥獸的野人的尊重。大羅氏搬出鹿和女子讓使者們看,並且要他們捎話給自己的國君,告誡他們說:「喜好聲色狗馬的人一定要亡國。天子種的瓜鮑,其種子既不收回也不收藏,以免與民爭利。」八蠟有探明四方年成的作用。如果四方風不調雨不順年不成,就不舉行八蠟之祭,這樣還可以讓百姓少花一筆錢。東南西北四方,哪一方風調雨順年成好,哪一方才舉行蠟祭,老百姓也好藉此機會痛飲一番,鬆弛一下一年的緊張勞動。蠟祭之後,就把穀物收藏起來,讓農民休養生息。所以蠟祭以後,君子就不再大興土木徵召民眾。
子貢觀看年終的蠟祭,孔子問他:「賜啊,你看出蠟祭給人們帶來的巨大歡樂了嗎?」孔子曰:「百日之蠟,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人們辛勤勞作一年,好不容易才有這麼一天享受,這是你體會不到的。
網開三面
說到仁至義盡,就不由想起網開三面的故事。
《史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商湯有日出遊,見獵人於郊外四面布網,還喃喃地祈禱說,「四面八方的野獸,都來到我的網裡吧。」成湯聽了說:「噯,這樣就把禽獸全部打光了!」於是把羅網撤去三面,讓張網的人祝禱說:「想往左邊走的就往左邊走,想向右邊逃的就向右邊逃。不聽從命令的,就進我的羅網吧。」
商湯網開三面的消息傳到諸侯耳中,都稱讚湯的仁德可以施與禽獸,必能施與諸侯,因此紛紛加盟。
商湯廣施仁政,百業興旺,民眾安居樂業。當時的夏桀卻施行暴政,荒淫無道。「夏德若茲,今朕必往。」夏王的德行已經到這種地步,現在我一定要去討伐他!商湯於是率領諸侯討伐夏桀,寫下《湯誓》,號稱武王。